作者: 宋緒連
雙旌漢飛將, 萬里獨橫戈。
春色臨關盡, 黃云出塞多。
鼓鼙悲絕漠, 烽戍隔長河。
莫斷陰山路, 天驕已請和。
郎士元
這是送別詩,為奉命出鎮北方的李將軍(名不可考)而作。
首聯“雙旌漢飛將,萬里獨橫戈”,照應詩題,一照李將軍,一照赴定州。《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故首句的“雙旌”,暗寫李的職權。漢飛將,即李廣將軍,因匈奴稱贊他為“漢之飛將軍”(《史記·李將軍列傳》),故有此稱。這里用以代指出鎮北方的李將軍。定州,在今河北省定縣。“萬里”云云,極言定州之遠。詩人用“漢飛將”稱代這位李將軍,可知他對此驍勇善戰的英雄人物是何等欽敬。“獨橫戈”,既寫出李將軍威風凜凜的大將氣度,又寫出他的忠心耿耿的膽略。此處“獨”字最有斤兩,頗足玩味。頷聯轉入北國景象描寫:“春色臨關盡,黃云出塞多。”此從王維“黃云斷春色”(《送平澹然判官》)變化而來。紀昀評論說:“(王維詩)以蒼莽取神,此詩衍為二句,又以對照見意,繁簡各有其妙。”頸聯渲染邊地氣氛:“鼓鼙悲絕漠,烽戍隔長河”。鼓鼙(pí),是軍樂器大鼓和小鼓,進軍時以之激勵戰士。《禮·樂記》曰:“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鼓鼙之聲在遼闊的沙漠上空回蕩不已,悲壯激越;烽火之焰在千里黃河以北燃燒不止,輝映天地。顯然,這不是邊塞戰爭的紀實文學,而是詩人送別將軍時想象中的戰地情景。在這幅懸想的畫圖里,李將軍無疑是居于核心地位,他正統率著正義之師,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痛擊來犯之敵。尾聯“莫斷陰山路,天驕已請和”,是對未來戰爭的預測。“天驕”,指強悍的敵人。《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載:“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詩中“天驕”’借指與唐為敵的北方異族首領。鮑溶《述德上太原嚴尚書綬》有:“甲馬不及汗,天驕自亡魂”之句,郎詩“天驕已請和”與此意略同,措詞卻有確定與夸飾之別。漢時,匈奴“畏李廣之略”,“避之(李廣)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這里,北方強敵懾于李將軍聲威遠震,以致“天驕請和”,與首句“雙旌漢飛將”遙相呼應。詩至此,戛然而止,雖無正面贊頌之語,然而,一位衛邊保國的威武不可侵犯的將軍崇高形象,已悄然站到了我們的眼前。其“洗練有味”(《唐音癸簽》卷三十一劉辰翁評語),頗富情韻。
上一篇:朱靖華《送子由使契丹》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鄧紹基 史鐵良《送楊拱辰》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