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小瑩
列國縱橫六七帝, 斯文興廢五千年。
黃人捧日撐空起, 要放光明照大千。
寸寸河山寸寸金, 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 精衛無窮填海心。
黃遵憲
組詩《贈梁任父同年》六首(這里選了兩首)寫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公度從新加坡領事任回國的第二年。時值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正掀起第二次侵略中國的狂潮,他深為國家民族的前途憂慮。回國以后他積極參加變法維新運動,希望改革能使祖國富強。第一年他參加了北京以改良政治為目的的強學會,但該會很快就被禁止活動,他為此非常氣憤。他“謀再振之,以報館為始倡”,決定創辦《時務報》為維新變法運動吶喊,第二年三月他致書梁啟超,特邀其為《時務報》主筆,后來又作組詩六首相贈。
梁啟超是變法維新運動的主要領袖之一。他于光緒“十五年(1889),舉于鄉”與黃遵憲并非同年,題稱“同年”是從遵憲與任父為同年中的季弟遵楷之稱,以示尊重。
《贈梁任父同年》(其一)透過詩人對祖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回顧,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熾熱情懷和深沉憂慮及對維新變法運動的熱烈贊頌和堅定信心。
首句從回顧中華歷史入手,詩人感慨地看到從戰國時代起,群雄逐鹿,爭為統一大業的霸主,開始了以中央集權為特色的封建王朝的更替?!翱v橫”即“合縱聯橫”,既指當時七雄爭霸的戰略戰術,也是列國紛爭的形象寫照。二句是對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總結,“斯文”原指儒者或文人,在此統指歷史文化?!芭d廢”一詞是用得很有深意的,它表現了一個清醒的詩人回顧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深沉、復雜的心情。祖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有燦爛、輝煌的一面,使人感到驕傲自豪。但江山的更替、朝代的興亡,卻又令人唏噓感慨。特別是近代中國逐漸衰敗,備受列強侵略的事實引起詩人的沉思。對比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他看到了祖國的封建落后,因而感到改革政治,振興中華勢在必行。
正是基于對祖國現實的這種清醒認識,黃遵憲變法圖強的決心更加堅定。他認為“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自注》)為了推行改革的理論,他創辦《時務報》開始了變法維新的宣傳輿論。改革的聲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朦朧的希望。此后他在湖南長沙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更使古老沉悶的中國大地呈現了一線生機。詩人此時的情思是激昂豪邁的,后兩句詩顯得非常開闊,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宏大氣勢。他引用《太平御覽·符瑞圖》黃人捧日的典故,歌頌維新大業,表示變法的堅定決心。“黃人捧日撐空起”,維新志士的變法運動就好象黃人捧日一樣奇偉輝煌?!包S人”在此是指變法維新志士,也可指一切對祖國富強懷有赤誠奉獻之心的愛國人士。黃遵憲任外交官十數年,足跡遍四大洲,對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特別是親見日本明治維新后的繁榮富強,使他堅信維新變法也會給自己祖國帶來光明燦爛的前途?!耙殴饷髡沾笄А保褪沁@種信念自心底發出的呼喚?!按笄А笔欠鸺艺Z,即大千世界。在此意指全中國。這兩句詩語氣堅定,可以振聾發聵。對梁啟超而言,更是充滿鼓勵和期待。
黃詩“大氣包舉、天骨開張”很具氣勢,本詩即是一例,雖然只有四句的小詩,卻以長篇古風的筆勢寫就,氣魄恢宏,開合自如。下一首寫詩人對梁啟超的深切期望。并表述了詩人的深憂和他自己泣血報國的情懷。
首句用典,本事見《金史·左企弓傳》:“太祖既定燕……企弓獻詩。略曰:‘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秉S遵憲在此引用為:“寸寸河山寸寸金”,更具強調意味,也更顯得抑郁沉痛。鴉片戰爭以來,列強接連發動多次侵華戰爭,清政府腐敗無能,屢戰屢敗,結果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中國的大好河山被外敵宰割得支離破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按绱纭闭c出當時國土被瓜分豆剖的悲慘國情。詩人為此肝腸寸斷,痛心疾首,以至“時時發狂疾,痛灑憂天淚”,(《還懷再呈靄人樵野丈》)他深切地感到寸寸國土都是珍貴的,祖國的版圖應該是完整統一的,但是清政府根本無力保衛領土的完整,他對清朝已經絕望?!?img src="../../skin/picpic/m.20080710-m300-w001-007000103.gif"/>離分割力誰任”“(kuā)離”即華離,有分割之意。那么阻止分割中國的千金良方何在?救亡圖強的責任誰有能力承擔?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任父出來和自己、和維新變法的同志一起承擔這個重任。
后兩句詩進一步表達出詩人這種要竭盡所能死而后已的報國情懷。“精衛填?!笔浅R姷涔?。上句是化用杜甫《杜鵑》詩“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意,表述自己的報國情懷,內涵深遽廣大,令人讀后內心激蕩感奮。
黃遵憲作詩,詞匯取材非常廣泛。他既主張詩歌創作的口語化、通俗化,也能很好地繼承傳統,“自群經三史,逮于周秦諸子之書,許鄭、諸家之注”,無所不取。此外他的一些詩擅長使事用典,以上兩首可為例證,卻精確貼切,雅馴得體,顯示了黃遵憲詩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張晶《贈朱監紀四輔》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何滿子《贈梁州張都督》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