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1
貪人廉,淫人潔,佞人直2,非終然也3,規有濟焉爾4。王莽拜侯,讓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璽而喜5,以廉濟貪者也。晉王廣求為冢嗣,管弦遏密,塵埃被之;陪扆未幾,而聲色喪邦6,以潔濟淫者也。鄭注開陳治道,激昂顏辭,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奸敗7,以直濟佞者也。嗚呼! “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8。”古今一也9。
1王安石(1021-1084):字介甫,號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封荊國公,有《臨川集》,以下兩則均選自此集。2“貪人廉”三句:意為貪婪的人表現出清廉,淫邪的人表現出純潔,奸詐的人表現出正直。佞(ning):能說會道,花言巧語。3終然:始終如此。4規有濟:意為借助假象來達到目的。規:模仿。濟:目的。5“王莽”四句:王莽在漢元帝時任大司馬,當元帝授給他侯爵時他辭讓不受;但后來派人在兩個匣子上刻字,假說是漢高祖示意,皇位應傳給王莽,終于篡位稱帝。僭(jian):超越本分,封建時代下級冒用上級名義叫作“僭”。璽(xi):皇帝的印,代指皇位。6“晉王廣”五句:晉王廣即隋文帝次子楊廣,他為了得到太子的名分,裝作不愛聲色,室內琴弦已斷,琴上蒙滿灰塵,因而得到隋文帝信任;但即帝位不久,便因沉溺聲色而亡國。冢嗣,嫡長子,可做皇位繼承人。管弦遏密:禁絕音樂而達到靜謐。陪扆(yi):登皇位。喪邦:亡國。7“鄭注”五句:鄭注為唐文宗時高官,因建議殺掉宦官,得到君民信任,但最后遭宦官殺害。歷代史書對鄭注沒有正確評價,王安石也受此影響,所以他說鄭注是“以直濟佞”者。開陳:陳述。治道:治國之道。翕(xi)然:和順貌。致平:達到太平盛世。卒:最終。8“知人”二句:《尚書·皋陶》中語,意為能知人才算圣明,這是堯舜也難以做到的。帝,指堯舜。9一:同樣。
【析點】 荊公的議論文向以見解精深,論述透辟,文筆犀利著稱,其議論的方法又多種多樣。本文以“知人”為題,專論知人之難;卻不以論理為重,而以三個歷史人物為例,用事實論證識別偽裝著的兩面派之不易,使讀者的思路自然納入作者的軌道,自然獲得知人難的結論。為此,則結尾處引《尚書》,一句點題,自是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貪人廉,淫人治,佞人直”是作者對兩面派特征的概括,“規有濟”是對他們用心的揭露,由此而提出知人難的論點,這些至今值得我們借鑒,啟示我們看人切不可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在此,不禁想到白居易的詩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放言》)荊公此文或許也在這詩句里獲取了一些創作靈感。不過,王安石本人也未能做到完全“知人”,他對鄭注的認識就有偏頗。
文中貪、淫、佞三者并列,王莽、楊廣、鄭注三人并列,語言上使用較整齊的排比,使內容與語言達到了統一。
上一篇:《疑人竊履》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石學士》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