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翰逢
幾年羸疾臥家山, 牧豎樵夫日往還。
至論本求編簡上, 忠言乃在里閭間。
私憂驕虜心常折, 念報明時涕每潸。
寸祿不沾能及此, 細聽只益厚吾顏。
這首七律,寫于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秋日,作者當時為八十四歲,亦即他逝世前兩年。這時雖然陸游已屬風燭殘年,但“愛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情,并未消減。七言律本是陸游擅長的詩體。王士禎、姚鼐都曾稱許他的七律詩“氣格高遠”、“橫極才力”,為南宋第一?!蹲R愧》這首七律,可以印證此種藝術特點。題目“識愧”,意即記述自己內心感到的慚愧。記述什么慚愧?是記述自己愛國情感不及人民群眾熾烈。本篇原來題下有注。說“路逢野老共語,歸舍賦此詩”,可見這是一種和農民共談國是的實錄詩。作者為了強調農民強烈愛國心的真實可信,一次作注尚嫌不足。還在詩的第三聯下面,再度作出內容相似的注解。這種同一詩篇反復出注作法,充分表現陸游尊重人民、敬佩人民的深厚情感。
詩的首聯“幾年羸疾臥家山,牧豎樵夫日往還?!睆难矍熬皼r寫起,提出抒情詩的頌美對象來?!澳霖Q樵夫”,放牛的打柴的,這里指農民。他們是全詩圍繞的主體,詩人先敘述自己多年臥病故鄉,經常和農民交往的事實,并暗示自己早已棄絕舊日那種官場來往的生活。兩句詩,形象地說明了題目的原注,也為全詩的展開奠定基礎。
第一句的言外之意,也是對自己大半生悲劇性生活的一種回顧?!百病?,是說體弱多病。“臥家山”如同說“老守田園”。陸游在罷官歸田時,寫過一首題為《贈洞微山人》詩。有句“笑指身上衣”、“不復染京塵”。意謂:罷官正好,這回滿可以帶著自己的笑顏,指著自己身上的衣裳,告訴朋友們說:今后它不會再被京城里的車馬塵埃所污染。實質就是表示自己和惡濁官場的決絕態度。并暗示自己一種新的生活將要開始。
第二句:“牧豎樵夫日往還”,是上句詩的延伸和發展?!叭胀€”,是說和勞動人民的密切交往。陸游回鄉后,?!吧碓诶限r間”,親自參加勞動,不避風霜雨雪。以農民為師,和鄉鄰為友。他同情貧苦的下層群眾,不少貧病弱者受到他的關懷,得到過他的援助。他誠心向他們學習,也獲得他們廣泛的愛戴和尊敬。陸游在一首題為《秋晚閑步,鄰曲以予近嘗臥病,皆欣然迎勞》詩里說:“放翁病起出門行,績女窺籬牧豎迎。”他臥病一個時期,現在體力有所恢復,能夠出門走路了。放牛的兒童老遠跑來迎接,織布的姑娘,躲在籬笆后面瞧著。形象地寫出和鄉親們的親密情態。
下面的頷聯,,“至論本求編簡上,忠言乃在里閭間”;頸聯“私憂驕虜心常折,念報明時涕每潸”則分別運用贊嘆語氣與白描手法,敘寫自己學習民間的實際感受。“至論”兩句是流水句式,剖析自己過去認識上的偏見,表現自己現在思想的開展。意思是說:自己一向認為“凡是至理明言,都必須向書本上尋找”可現在事實則是“忠賢為國的言論,卻出在蓬門陋巷當中”“閭”是“里門”?!爸琳摗?,則至理明言。結合當時的形勢,陸游的生平主張來看,顯然指的是捍衛國家和收復失地的有關言論。陸游所說的“編簡上”求“至論”的舊的看法,就是指從史冊典籍上、圣經賢傳上找真理的一種眼睛向上的本本主義。這是從反面經驗上作自我否定;第四句詩,“忠言乃在里閭間”,則是從正面認識上說自己新的發現。這是高興自己觀點上有了深層的發展,有了自我超越。兩句詩理趣上的對比,描摹出當時詩人那種豁然開朗的欣喜心情。這種詩歌的流水句程式,前后啟承,上提下頓,把守舊與更新兩種截然不同觀點,作了明確的對照,收效是顯著的。句子的語感特點是:如丸走坂,流利暢達,輕快自然。使詩的意境,更加爽朗開闊。這兩句詩,緊扣主題,發人深省,頗有一點“肉食者鄙,未足遠謀”的褒貶意味。
五、六兩句:“私憂驕虜心常折,念報明時涕每潸”。是落實對農民愛國素質的歌頌。依作者原有的夾注:有“二句實書其語”六字,前文已有提及。這個夾注說明:兩句詩寫的都是野老原話,作者沒作什么修飾。這就更加增強了人民愛國激情的真實感?!八綉n”,是內心的憂憤,“驕虜”,是蠻橫一世的敵人。指對南宋肆意欺凌的金國奴隸主集團?!膀溙敗币辉~,反映了蔑視敵人相信自己的思想。“心常折”,是說“心肝常常象要碎裂”。這個三字句語匯,深刻地表達了南宋人民熱愛祖國的熾烈感情。
下句的“念報明時”,是想著報效圣明的時代,也就是“想著報效國家”。這里的“明時”,是與上面的“驕虜”相對而言,這是大敵當前,國難未已,需要一致對外形勢下人民的高度覺悟表現?!疤槊夸保翘闇I經常流淌?!颁?shān)字,涕淚下流的樣子”?!对姟ば⊙拧ご髺|》“潸焉出涕”,是古詩中早已出現的句例。
這兩句詩,表現了人民深明大義,愛憎分明和關心祖國安危的高尚思想。這里是用人民自己的語言,表達人民自己的心志。內容充實可信,因而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在滅敵復土這點上,詩人和人民是志同道合的。作者在《自貽》一詩里說“退士憤驕虜”,在《新春》一詩里說:“憂國孤臣淚,平胡壯士心”。這些詩句,和野老的語氣是完全一致的、熱愛祖國、關心人民,是陸游詩始終如一的重要主題。這個特點,是古代詩人中無與倫比的。
這首詩的尾聯:“寸祿不沾能及此,細聽只益厚吾顏?!笔菍Ρ日Z句,作用在于叩擊主題。使全篇詩意歸結到“識愧”這個要旨上來。意思是:野老不曾接受朝廷的點滴俸祿,而能具備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仔細聆聽野老的莊嚴話語,只能是在油然生敬之余,越發增添自己內心的愧怍。這是深入一步贊頌野老的愛國情操,表達自己報國無成的愧恨心理。陸游此時已經罷官家居近二十年。他雖然生活貧困,但還在領取朝廷一分提舉道觀的祠館俸祿。實際就是朝廷發給的所謂“扶老優賢”的一種干俸。詩句說野老“寸祿不沾”,也是反襯自己仍然領著祠祿。作者《曉嘆》詩句有:“容身有祿愧滿顏,滅敵無期淚橫臆”。和這里詩意是一脈相通的。《識愧》這首七言律詩,就是這樣一篇主題集中、抒情強烈、風格樸素、筆調自然宛轉的佳作,它的思想內涵、藝術表達,都是很有特色的。
這首詩,既寫實記事,也抒情說理。在統一題旨下,幾種寫作方法得到了有機結合和交錯運用。作者清醒的自我剖析表達了真誠向人民學習的誠意。詩里面,農民的愛國思想和作者的憂患意識,是交織四起的。陸游的《春望》詩有句:“沾灑憂時淚,飛騰滅虜心”。和野老的“忠言”也大略相似。都具有深沉的歷史感和志意上的透明度。不能只作一般的豪言壯語看待。
上一篇:[宋]陸游《觀長安城圖》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吳新雷《訴衷情》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