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入蜀記二則
二十一日。
舟中望石門關(1),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2),江山雄麗,大勝秭歸(3)。但井邑極于蕭條,邑中才百余戶,自令廨而下(4),皆茅茨(5),了無片瓦(6)。權縣事秭歸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來,皆蜀人也。
謁寇萊公祠堂(7)。登秋風亭,下臨江山。是日重陰,微雪,天氣飂飄(8); 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云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 今已槁死。 然南山重復,秀麗可愛。白云亭則天下幽奇絕境: 群山環擁,層出間見(9); 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
予自吳入楚,行五千余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10),無如白云者; 而止(11)在縣廨廳事之后(12)。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于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13),何哉?
二十三日。
過巫山凝真觀(14),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漢者謂太華、衡、廬(15),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16)。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17)。祝史云(18):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19)。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20): 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21),四顧無纖翳(22);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詩已云: “群烏幸胙余”矣(23)。近乾道元年(24),忽不至。今絕無一烏,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極深。后門自山后出; 但黮闇(25),水流其中,鮮能入者(26)。歲旱祈雨頗應(27)。
權知巫山縣、左文林郎冉徽之(28),尉、右迪功郎文庶幾來(29)。
〔注釋〕(1)石門關: 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兩岸相夾如門,故得名。(2)巴東縣: 在今湖北省內。(3)秭歸: 今湖北省秭歸縣。(4)令廨(xie): 縣衙門。(5)茅茨: 茅屋。(6)了無片瓦: 一片瓦也沒有。(7)寇萊公: 北宋寇準,封萊國公,曾在該地做官,建有祠堂。(8)飂(liao)飄: 寒冷多風。(9)間(jian)見: 間隔顯現。(10)亭榭: 亭子。(11)止: 僅僅。(12)廳事:辦公廳。(13)闕: 缺。令: 縣令。(14)觀:道教廟宇。凝真:觀名,觀內有巫山神女祠。(15)太華: 華山,在今陜西省境內。衡:衡山,在今湖南省境內。廬:廬山,在今江西省境內。(16)悉見: 盡見。(17)仙真: 這里指神女。(18)祝史: 司祝之官。(19)達旦: 直到天明。(20)傳云: 《神仙傳》所載故事。(21)晴霽:晴明。(22)纖翳: 微云遮蔽。(23)李貽: 應作“李貽孫”,《蜀中廣記》卷二十三引《集古錄》云: “神女廟詩李貽孫二首” 。幸:慶幸。胙:用作祭奠的肉食。(24)乾道:宋孝宗年號。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25)黮闇(dan an):黑暗。(26)鮮:少。(27)祈雨:祈求降雨。應:應驗。(28)冉徽之:巫山縣知縣。(29)文庶幾:巫山縣縣尉。
〔鑒賞〕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陸游被任命為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通判。因病,未行,第二年閏五月,才由浙江紹興動身赴任。沿途觀賞了長江兩岸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體察了風土人情,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了一部優美的游記散文,題名為《入蜀記》。這里節選的是乾道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兩則。文章描繪了祖國秀麗多姿的江山,勾勒了一幅幅富有詩意的優美畫面。讀之,能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這充分顯示了作者畫山繡水的藝術才能。
詩情畫意,境界優美。優秀的散文是十分注意創造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的。在《入蜀記》中,作者懷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飽覽了長江兩岸的秀麗自然風光,抓住了客觀景物美的情態、色調,精心繪制了幾幅美妙的自然風景畫。二十一日的日記,描繪了巴東的雄麗江山,特別突出了白云亭的“幽奇絕境” 。白云亭在雙柏堂上,周圍“群山環擁,層出間見; 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 。作者象一位高明的風景畫家,抓住了白云亭周圍景物的特點,調顏配色,濃淡相宜,繪制了一幅秀麗多姿的山水畫。群山突兀崢嶸,蜿蜒回抱,間隔參差,顯出雄奇、峻峭之美;古木參天,枝繁葉茂,蒼翠欲滴,顯出幽深、秀麗之美; 山溪飛瀑,噴玉濺珠,砰然有聲,蔚為奇觀,又給畫面增添了流走、動蕩之美。在畫幅中,山、林、瀑、溪、亭,一應俱全,既各盡其美,又相映生輝,真正構成了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二十三日的日記,描繪了“纖麗奇峭”的神女峰的景色。巫山神女峰,景色絕勝,向以秀美、神奇著稱。作者抓住了神女峰景色的主要特點,從容運筆,略予點染,再現了它秀美的風光和神奇的色彩?!办粽龑ξ咨?,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巫山峰巒傲岸聳立,直上云霄,足見其高峻; 山腳如刀割斧削一般,直插江中,足見其陡峭??倢懳咨降母呔?、陡峭,為寫神女峰渲染了背景。接著,變換筆墨,寫了神女峰的神奇、虛幻之美。自然景物千姿百態,寫景的筆法也不應千篇一律,而需有所變化。大凡優秀的作家都有幾副筆墨,或工筆細描,或淡墨點染; 或正面落墨,或側面烘托; 或繪形寫貌,或虛擬暗示。讀了陸游的這兩則日記,我們發現他寫景的方法是不同的。前一則可說以繪形寫貌取勝,后一則則采用虛實結合,以虛寫為主的方法,通過神奇美妙的傳說,突出了神女峰充滿詩意的虛幻美。請看: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边@是神女峰夜晚的優美景色。但到了白晝,卻出現了另一番景象: “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裴徊久之不散” 。其境界是多么明麗、清朗! 寫了晝夜相異的境界后,作者進一步張開想象的翅膀,以擬人的手法,又寫了群烏送迎客舟的熱鬧情景。整篇文字,虛實相間,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既描繪了神女峰迷人的景色,又記敘了優美的神話傳說,人間仙境,渾然一體,把讀者帶進了一種虛無縹緲,奇幻迷離的境界。
移步換形,曲徑通幽?!拔乃瓶瓷讲幌财健?。散文的結構忌直,忌露,忌平鋪直敘。它要求波瀾起伏,跌宕多姿,整齊多變。本文的結構,是經過苦心經營,縝密構思的。以二十一日日記為例。開頭,文勢突兀而起,將“天下至險” 的石門關一下子推到讀者眼前,使讀者的魂魄受到震撼。接著,大筆淋漓,概括描寫了巴東的雄麗江山,以及邑中的房舍。這是用大鏡頭拍攝下來的巴東全景。然后,鏡頭逐漸縮小,聚光點對準了寇萊公祠堂。作者“登秋風亭,下臨江山” ,興致盎然,游興大發。然而天不作美,“是日重陰,微雪,天氣飂飄”。至此,文勢一轉,作者的游興頓減,讀者的情緒也為之一跌。正當讀者感到掃興之時,作者遂用生花的彩筆,將白云亭秀麗可愛的“幽奇絕境”展現出來。見此佳境,讀者的情緒又升騰起來。就這樣,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導游,讓讀者饒有興趣地跟著他,曲曲折折,一步一步地走進他所設計的“藝術迷宮” 。
緣境生情,因景發議?!度胧裼洝肥怯斡浬⑽?,但它不象酈道元的《水經注》比較客觀地描繪山川形勢、自然風光,而是景中有“我” ,交中含情。寫景、抒情、議論,三位一體,渾然天成,顯得自然真切。一般來說,在陰晦、冷落、凄清環境的觸發下,人容易產生悵惘的情緒。陸游正是這樣,在他拜謁寇萊公祠堂時,“重陰,微雪,天氣飂飄” ,于是觸景生情,發出了“流落天涯之嘆” 。此時的陸游,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仕途坎坷,漂流不定,其境遇與前人相同。在此情景下,產生“悵然” 的情緒,發出“流落天涯” 的慨嘆,就是順理成章,十分自然的了。再如,寫了白云亭的“幽奇絕境” 之后,作者不無感慨,說道:“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于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在作者看來,巴東風景優美,公事寥寥,來此做官的,可盡享游山玩水之樂,然而人們卻不肯來。幾句議論,略露了當時官場的弊習,同時也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的情緒。
語言凝練,整飭工穩。陸游是詩人,他的《入蜀記》的語言也富有詩味。首先是凝練精粹,富有高度的概括性。例如,“江山雄麗,大勝秭歸” ,僅此八字就將巴東的山川形勢概括殆盡。巴東三峽的景色美不勝收。兩岸,山如刀削,雄峙挺立,云蒸霞蔚,雋秀婀娜; 江中,水隨壁轉,波濤沸蕩,漩渦翻滾,聲勢赫赫。用“雄麗”二字來概括此種景象,十分精當。又如以“幽奇”和“纖麗奇峭” ,分別概括白云亭和神女峰的景色,也都切景切境,精確貼切。其次是結構簡捷,整飭工穩,音韻和諧,節奏鮮明。例如: “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边@段文字,從內容到形式,前后對稱照應,整齊是其語言結構的基礎。句式短促,大體勻整,而又駢散對峙,參差變化,顯示出一種自然和諧的語言節奏。讀來,抑揚抗墜,鏗鏘和鳴,很有表現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公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