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峰,在今浙江杭州靈隱寺前。這首詩,是王安石在皇祐二年(1082)夏天,從鄞縣(今浙江寧波)回故鄉(今江西臨川),途經杭州時所寫。作者時年三十歲。在此之前,作者在鄞縣治政兩年,興修水利,打擊高利貸剝削,“興學校,嚴保伍”等等,卓有政績。這使他成了一位名聲超群的年輕地方官,并充實了他變法思想的內容,堅定了他變法的信心。正是懷著對未來的向往、前程的樂觀,當作者登臨飛來峰上千尋高塔,極目遠眺之時,便心潮激蕩,寫下了這首生氣勃勃的抒情短詩。
詩的前二句說,飛來峰上有著千尋高塔,在塔上,能夠聽到天雞的啼鳴,能夠望見海日的上升。尋,周朝的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塔,極言塔高。塔本身是高的,又在山上,這就顯得更高了。詩的開頭,顯得氣度不凡。“聞說雞鳴見日升”,是化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詩意,以所見所聞,襯托塔高,也包含著對雞鳴日出、霞光萬道的壯麗奇景的憧憬。
詩的后二句說,不怕浮云遮斷極目遠眺的眼力,這是本來因為自己已經登上了塔的最高一層了。望眼,指極目遠眺的眼力。“不畏浮云遮望眼”,是說自己能夠極目遠眺。自緣,本來因為。“自緣身在最高層”,說明能夠極目遠眺的原因,是因為站得高,所以能夠望得遠。這二句所說的,也就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鵲樓》所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望眼,也引申有政治眼光的意思。所以這兩句詩,也充分表現了這位青年政治家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對前程充滿著自信。
這首詩,前二句是描寫,后二句是議論。描寫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描寫的生發。前二句的描寫,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襯托相結合的手法。后二句的議論,富有理趣,寄寓著一種深刻的哲理。全詩,就是通過寫飛來峰塔的所見、所聞、所感,隱含著站得高、可以看得遠的哲理。
上一篇:《疲馬·[宋]梅堯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梅·[元]王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