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新雷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這是陸游晚年退居家鄉山陰(今紹興)時所作。詞的中心內容是:就今昔生活對比抒發感觸,刻劃他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陸游一貫堅持抗金救國的主張,但卻遭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屢次被貶職罷官。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川陜宣撫使王炎曾邀他入幕,任干辦公事,駐防南鄭前線,積極籌劃收復長安的軍事。這是他一展抱負的得意之時。但不到一年,王炎調離川陜,他也改任成都安撫使的參議官,壯志未酬,抑郁頹放。淳熙五年(1178),他去蜀東歸,和福建、江西等地做過地方官,后又調到朝廷任禮部郎中。但由于他力主抗戰,為主和派所不容,終于又被罷黜。他晚年雖然退居家鄉,而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理想仍念念不忘,老而不衰。這首詞就充分體現了他這種昂揚的愛國主義精神。
上片開頭二句是回憶當年參加王炎幕府的軍旅生活、梁州在陜西南鄭(漢中)地區,他當初走馬于南鄭前線,本想學班超那樣為國家建功立業。可惜“關
河夢斷”,理想破滅。這里暗用蘇秦“書十上而不用,黑貂之裘弊”(《戰國策·秦策》)的典故,隱喻他過去多次向朝廷建議恢復大計,結果非但未被采納,卻反被罷官回家。這是多么令人痛心呵!
下片主要是寫他退居在家的苦悶心情和熱忱報國的愿望。一方面是“胡未滅,鬢先秋”,敵人尚未消滅,中原還沒有得到收復,而額邊的鬢發卻象秋霜一樣發白了。另一方面是“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自己空有馳騁疆場、為國捐軀的凌云壯志,誰知報國無門,竟被投降派排擠,投閑置散。滄洲是指水邊,陸游晚年被迫退隱在紹興的鏡湖,所以用滄洲來作比喻。“淚空流”與“此生誰料”的句意,都表現了理想難于實現的悲憤。
這首詞上下片字句完全不同,寫得悲壯蒼涼,充滿著愛國的激情。在結構上也有特點,不僅上下片是今昔對比,而且上片前二句與后二句也是今天與過去的對比。此外,全詞用典淺近,通俗易解,這也是藝術上成功的地方。詞中刻劃愛國者雄心不滅的自我形象極為豐滿,境界豪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徐翰逢《識愧》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吳企明《諸將五首(其一)》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