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xì)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偶書”即“即興”的意思。古時詩人偶有所見,感之于懷,信筆寫來,稱為“偶書”。扶桑,神話中生長在東方日出處的大樹。《離騷》:“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平扶桑”。《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這里“日出扶桑一丈高”不過是說太陽升起來,世間又開始了一天的活動。次句用抑筆:“人間萬事細(xì)如毛”。人海紛紛,瑣屑之事,何止萬千,但均不足道,何以如此?是為了揄揚(yáng)下句“不平事”的分量。什么“不平事”?沒有說,毋須說,在一首絕句或七字句中也不可能講出細(xì)節(jié)來。不過從“人間萬事”均不足計較此事卻使詩人見而發(fā)怒,可知其絕非一般。野夫,本義為農(nóng)夫或隱者。黃滔《嚴(yán)陵釣臺》:“終向煙霞作野夫,一竿竹不換簪裾”。這里劉叉自謂村野之人,并非謙詞,而是說既非仕宦,又非豪紳,在封建社會毫無地位,從而為下句作鋪墊:“磨損胸中萬古刀”。萬古刀,指正氣,正意感。日磨損,可見世上“不平事”之多。但也暗含有磨而無用,這對于“野夫”除“怒”而外,還有什么辦法!
全詩摒卻一切修飾,措詞用字亦脫盡雕琢,一股獷悍夾雜著愴涼的氣氛,貫注于字里行間。黃生《唐詩摘鈔》云:“五言絕不著景物,單寫情事,貴在綿密真至,一氣呵成。二十字中增減移動一字不得,始為絕唱。”此詩從宏觀落筆,接三句或議論,或抒感,“不著景物,單寫情事”,連貫一氣,悲憤之懷,溢于言外,“綿密真至”。而且,快人快語,何嘗有半點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影子!這與他在韓愈門下作客時,見韓愈為人寫墓志銘的酬金盈缶,拿了數(shù)斤便去,還說“此諛墓中人所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的粗豪不拘禮法,又是多么的合拍!這種擺脫傳統(tǒng)思想束縛的作詩、做人態(tài)度,在當(dāng)時知識分子中并不多見,無怪《唐才子傳》稱他“一節(jié)士也。”
上一篇:盧仝《逢病軍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牧《題水西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