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濟平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余白骨黃葦。 千古恨,吾老矣。東游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揾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長淮猶二千里。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絕域張騫歸來未?
王埜
這是作者晚年感時撫事而寫的一首長調。詞中抒發愛國憂民的情懷,沉郁悲涼,別具面目。發端兩句,奇峰突起,籠罩全篇。詞人向蒼天發問:怎么忍心讓天下事弄到如此地步?這是作者面對現實而不解的發問,也是郁積心中怨憤難平的進發,并由此而導引出下文。陵圖是帝王墓地圖,此指北宋皇陵,在今河南鞏縣。據《宋史·理宗本紀》所載,端平元年(1234)“朱揚祖、林拓朝謁八陵回,以圖進。上(理宗)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復,揚祖悉以對。上忍涕太息。”獻陵圖事是在金亡以后,當時盛傳,表達了人們對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不僅中原未能收復,而且蒙古大軍已經壓境,可是朝廷君王昏聵,依然荒淫享樂,不思抵抗,愛國之士壯志難酬,豪氣化為塵埃,空剩一堆白骨、荒墳,無人再獻陵圖,無人再議抗戰,怎不令人生愁呢?
“千古恨”以下轉入感嘆。此恨是上片“愁”的深化,也是自身垂老無用的抱恨。追念往昔,“東游曾吊淮水”。此處淮水指秦淮河。周邦彥《西河》:“傷心東望淮水”。據宋代《景定建康志》所載:“制使王墊自諄祐十二年(1252)四月開閘,在任三年四個月”。可知他曾在金陵憑吊秦淮水,登臨繡春臺,感慨六朝興亡相續的歷史悲劇。“醉歸”兩句承上,既表現出當年的豪氣,又流露出請纓無路的悲憤。第三片寫晚年失意而國事難忘的心境。“只今袖手”是說自己年老失勢,身處閑職,遠離淮河前線,“縱有英心誰寄!”一顆收復失地的雄心,又能托付給誰!尤其是近來“又報胡塵起”,蒙古大軍在滅金后,背棄盟約,分兵大舉進攻南宋,東路直逼江淮。在國事危急,大廈將傾的時刻,他熱切地希望能有象漢代張騫那樣的人物來力挽狂瀾。結處所問:“絕域張騫歸來未?”這一方面反映了詞人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另一方面又是詞人內心痛苦的呼喚,而且與篇首“問天”相照應,更顯示出作者關心“天下事”的愛國感情,動蕩起伏,具有歷史時代的深沉感。這在南宋后期詞壇上是不多見的。
上一篇:曹濟平《西江月》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曹濟平《西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