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象鼻山·穿山月巖·斗雞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象鼻山,又稱象山,在桂林市陽江與漓江匯流處,山形酷似一匹巨象伸長鼻子吸引江水,故名。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與象身形成的圓洞,江水貫流,可過小艇。每當晨曦舟行,江面波光粼粼,流金耀目。月夜至此,象山水月,如明月浮水; 遠望“穿山月巖”,兩相爭輝,相映成趣。
穿山月巖在桂林市東南,因為山有一個穿透的大洞,遠望像一輪明月高掛天際,故又名“月巖”或“穿山巖”; 隔江西邊又有一山叫雉山,又稱龜山。這兩山隔江對峙,像兩只公雞。東岸者圓睜眼睛,翹起尾巴; 西岸者豎起冠子,擺出欲斗架勢。它們在朝霞映照下,真像兩只躍躍欲斗的雄雞,故合在一起叫斗雞山。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詩名] 象鼻山
[作者] 孔鏞,字昭文,明代江蘇長洲人。景泰進士。歷任廣東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
[注釋] ●玉河:指漓江。●饒奇骨:多奇骨。●白日句:象鼻山景物最突出的是水月洞,而水月洞于月夜觀賞最為奇特:天上月、水上月、水底月、洞與水倒映成月,景色十分綺麗。作者則認為由于“青山饒奇骨”,即使白天也百看不厭。
象鼻山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
[詩名] 水月洞和韻
[作者] 薊北處士,宋人,生平不詳。此詩刻于水月洞,和誰的韻也不詳。
[注釋] ●水底二句:兩句明月,前者指水月洞倒影,后者指水月洞。●水流二句: 兩句中的“月”,前者指水月洞及其倒影,后者指天上明月。詩人反復運用“明月”和“月”將水月洞及其倒影和天上明月、地上流水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生動地贊美了水月洞明月、洞穴、江水的綺麗景色。
癸水江頭石似浮,銀河影里月如鉤。
無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槎訪斗牛。
自古鵲橋傳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
金輪欲待長無缺,玉斧仍須妙手修。
[詩名] 水月洞
[作者] 張自明,字誠之,宋代江西建昌人。曾任靜江知府。
[注釋] ●癸水:即桂水,指漓江。●弄杵、蟾兔:蟾兔是月亮的代表;弄杵為以杵搗藥。傳說月宮中有玉兔搗藥。●鵲橋傳七日:指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事。此與前句月如鉤相呼應,說明作者觀月是在月缺之七日左近。●桂子落三秋:桂子指傳說中月中桂花樹,三秋為秋季之末。●金輪:代指月亮。●玉斧: 傳說月宮中有吳剛執(zhí)斧。
洞口吞云碧,峰腰枕月明。
大江齁象鼻,日夜變秋聲。
[詩名] 水月洞 (全詩8句)
[作者] 朱鳳森,字韞山,廣西臨桂,清嘉慶進士,官開封府通判。
[注釋] ●齁 (hou,喉):鼻息聲。
浮云一掃凈,明月忽飛來。
盤石坐清嘯,花陰印綠苔。
[詩名] 穿山月巖 (全詩8句)
[作者] 彭光輔,字星臣,清代湖南長沙人,善詩,著有 《桂林紀游詩》。
巧石如雞欲斗時,昂冠相距水東西。
紅羅纏頸何曾見,老殺青山不敢啼。
[詩名] 詠斗雞
[作者] 孔鏞
[注釋] ●紅羅頸:斗雞時勝者紅羅纏頸,以示慶祝,而這兩個斗雞從未見過勝負,故也未見過何時曾紅羅纏頸。●老殺句:說這兩座青山即使老死了,也不會啼鳴的。
龍隱巖
宜入人世五更籌,何事昂冠斗不休;
想為狂瀾無砥柱,東西雄峙鎖江流。
[詩名] 斗雞山
[作者] 楊文芳,廣西岑溪人。康熙十一年舉人。參與編寫《臨桂縣志》。
[注釋] ●五更籌:更籌為古代敲擊報時的竹制工具。詩中“五更籌”即指雄雞報曉。句意是應當入人間為世人報曉,而不應在此斗不休。●砥柱: 江河水流中聳立如柱的砥石。
上一篇:關于描寫《浙江省·西施浣紗石》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上海市·豫園》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