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一點見識》原文|注釋|賞析
這一天過得不錯,總算長了一點兒見識,詳情如下:
前些時,由我經手辦了一件事——要把幾篇文稿編成一個集子。這樣,我就做了一個大致的時間表(確切的時間已經記不清了,只約摸說說吧),八號,請作者把文稿交給我;九號,我把這些文稿交給另一單位的一位同志加以編輯;十一號,由他交到印刷廠;十八號印成。誰想到,這個時間表,跟三個方面一商量,完全打亂了,印刷廠說,如十一號交稿,十八號是印不出來的,非提到九號不可; 負編輯責任的同志說,如九號交給他,他十一號是編不出來的,非提到八號不可;作者說,他們八號是趕不出來的,非十八號不可。哦,我的頭簡直都搞昏了。我只好分頭去談判,最后還是上述的時間一律順延,改為十一號寫好,十二號交編輯,十五號交印刷廠,二十五號印成。
事情還算順利。一切都按照這個改過的時間表進行了,不順利的是;到二十五號我才把這印成的集子拿到手,的確有些遲了。這當然應當檢討——因為我下手太晚,沒有給這些可敬的工作者留下更多的時間。
可是,今天我談到這一點時,坐在我對面的那一位有經驗的同志打斷我的話:
“不對,問題不在這兒,你的缺點是你沒有堅持你最先制定的時間表,據我了解,只要抓得緊一點,原來規(guī)定的時間內都是可以完成的。”
“我堅持不住嘛,他們誰也不同意那個時間表。”
“對,你的時間表也有問題,你如果需要十五號完成你的工作,那么,時間表應該先規(guī)定為: 一號、二號、五號、十二號。你這樣規(guī)定,他們一打折扣,正好是十五號。
我明白了。我真是長了見識,而且,我 已經是成年人了,頗有一點“舉一反三”的才能。我立刻就想到下面的一些 “秘訣” :
請求調干部時,如果需要的是三個,那就先請求它八個到十個。
請求撥款時,如果需要的是一千元,那就先請求它三千到五千。
要求愛人結婚,如果想在十二月,那就先要求在八月或九月。
召集會議時,如果打算在九點開,那么,通知上就先規(guī)定為八點或八點半。
想到這里,我忽地出了一身冷汗。魯迅不是說過嗎:“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比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和愿意開窗了。”
想到這里,我又忽地出了一身冷汗。魯迅寫這些話時,是在黑暗的舊中國時代。而今天,已經是偉大的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時代了。那時的當權者和“正人君子”們的調和、折中,骨子里是保守主義,我們的革命家所需要的是原則,是準確而不是什么調和、折中。……
(1958年北京出版社《針鋒集》)
賞析 從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中,選擇一些典型事例,由此生發(fā)開去,進行分析、議論,寫出一連串新的思考,這也是雜文寫作的一種方法。它與那種大量引用典故的雜文,寫法不同,但如果把握得好,同樣能取得“異曲同工”的效果。而這一類“生活式”的雜文,往往還有一種“素樸的美”,生活氣息也濃,更易為一般讀者所接受。在延安解放區(qū)時,謝覺哉、丁玲的雜文,有這個特點,建國后,郭小川的雜文也有這個特點。
文章從作者自己編稿交印被拖延時間這件生活中發(fā)生的小事寫起,逐層深入,波瀾迭起,十分引人。文中的“我”交稿時原以為順利,結果不順利,從不順利又到較順利,記敘具體、詳細,文字平實、流暢,給讀者一種真切、實在的感覺。接著,再引出一位同志的“經驗介紹”,定時間最好打折扣,這使作者醒悟了,算是增加了“一點見識”,于是“舉一反三”,又引出了一些“秘訣”。這些秘訣都是從生活中概括出來的現(xiàn)象,有典型性,說明了這種“打折扣”的弊病在社會上甚為流行。文章寫到這里筆鋒一轉,從記敘轉入到對“打折扣”的揭露中去。“想到這里,我忽地出了一身冷汗”,作為一個過渡句,轉得十分自然。為了避免單純地、一般化地去說理,文章引用魯迅一段精彩而又生動的話來點明“打折扣”的社會根源,“開窗”的故事風趣地嘲諷了國民的弱點。末段再一次反復運用了“出了一身冷汗”的句子,意在強調對“打折扣”的厭惡,并分析“打折扣”的階級根源和危害性。末句點明題旨,簡短有力,猶如“豹尾”。
將錯誤的思想和行為,給以引申,使其荒謬之處更為荒謬,這是本文寫作的手法之一。由時間上的“折扣”,引申到調干部、請求撥款、要求結婚、召集會議上去,人們在那些數字之中,不得不會意地發(fā)笑了。
可見,抓住生活中一些典型事例,加以揮發(fā),也是能寫好雜文的。
上一篇:靳以《《人世百圖》后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元卿《萬字》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