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王質》金陵懷古許渾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江水去無極②,無地有青天。怒濤洶涌,卷浪成雪蔽長川。一望揚州蒼莽,隱見煙竿雙矗,何處卷珠簾。落日瓜洲渡,鴻鷺滿風前③。
古戰場,皆白草,更蒼煙④。清平猶有遺恨,久矣在江邊。北固⑤山前三杰⑥,遙想當年意氣,亹亹昵中原⑦。上馬促歸去,風墮接籬翩。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②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文中指江水無窮盡;無邊際。 ③鴻鷺,泛指鵠、雁、鵝、鷗等大型水鳥。 ④蒼煙,蒼茫的云霧。 ⑤北固山,坐落在鎮江市區北面長江邊上,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 ⑥三杰,劉裕、何無忌和劉穆之在北固山上北固亭飲酒論世,頗有英雄豪氣。 ⑦亹亹(wěiwěi),形容向前推移、行進。
本詞寫江邊上的所見所感,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情懷。
上片主要寫江面的壯闊景象。開篇兩句整體寫江水的一望無際、浩淼無邊的場景。“怒濤洶涌,卷浪成雪蔽長川”化用了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驚濤駭浪洶涌澎湃,波濤水渦翻滾騰躍,像似卷揚起千堆白雪,席卷了萬里江水,可謂壯美磅礴,表現了詞人豪放闊達的胸襟。遠望揚州城郭,也是“惟余蒼莽”,只隱隱約約地看見煙竿雙雙矗立。“何處卷珠簾”,詞人對著茫茫的江水提出疑問,哪里才是歸宿呢?應是在日落瓜洲渡、鴻鷺在江風中翱翔的時候,這又蘊含了詞人悵然落寞的心情。
下片即景生情,目睹古戰場的蕭瑟蒼茫,引發了對當年“三杰”英雄豪氣的回想,表露了自己因遭讒言罷免而壯志未酬的遺恨心情。血雨腥風的古戰場,如今是衰草滿地,秋風瑟瑟,籠罩著蒼茫的云霧。雖然世道太平了,但是仍有英雄留下了遺恨,這將永遠地留在江邊,成為終生憾事。遙想北固山前的三杰,當年他們是何等的英雄豪邁,在中原上縱橫馳騁,為國家建功立業。而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卻未能施展抱負,豈不悲哉!快快騎上駿馬,揚鞭回去吧。“風墮接籬翩”一句,是形容在騎馬奔跑的時候,衣服隨風飄動的樣子。
詞人運用了江水、青天、怒濤、卷浪、珠簾、落日、鴻鷺、白草、蒼煙等一連串鮮明的意象和無極、洶涌、白雪、蒼莽、亹亹等生動形象的詞語,為我們描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圖畫,表達了雖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仍能夠保持豁達豪邁胸襟的思想。即景生情、借古詠懷也是本詞的一大特點。
●王質(1135~1189)字景文,號雪山,興國(今湖北陽新縣)人,博通經、史,文思敏捷。1160年中進士。召試館職,不就。時汪澈任荊襄宣諭使,張浚為江淮都督,都認為他有才干,先后征用于帳下。不久,奉召還朝,任太學正。時孝宗在位,有收復中原的志向,但和戰不定,因而經常更換宰相。他上書進諫,指出不能戰者不能守,也不能和,建議將和、戰、守合而為一。孝宗未予采納。諫官乘機彈劾,說他年少好持異議;于是被罷官。后任川陜宣撫使虞允文的幕僚,虞令他草擬攻契丹檄文。他一揮而就,詞氣激壯;深為虞所敬服。旋入朝任敕令所刪定官,調樞密院編修。虞允文執政后,推薦他為右正言。因宦官阻撓,命出為荊南通判,后又改吉州通判,皆辭不就,退居林下,絕意仕途。著有《樸論》,議論歷代君臣治亂之道,共五十篇。
代表詞作:《水調歌頭·江水去無極》《沁園春·二百年間》《八聲甘州·過隆中》等。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關于“卷珠簾”的詩句:王昌齡有《西宮春怨》:“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李白有《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關于“蒼煙”的詩句:唐代陳子昂的《峴山懷古》詩:“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金代元好問的《泛舟大明湖》詩:“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
通過豐富形象的意象,懷古憑吊,來抒發感慨,表達自己的情懷,是詩人詞客最常用的手法。
金陵懷古
許渾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古都,隋唐以來,由于政治中心的轉移,無復六朝的金粉繁華。金陵的盛衰滄桑,成為許多后代詩人寄慨言志的話題。
本詩以追述隋兵滅陳的史事發端,寫南朝最后一個小朝廷,在陳后主所制樂曲《玉樹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滅。公元589年,隋軍攻陷金陵,《玉樹后庭花》曲猶未盡,金陵卻已末日來臨,隋朝大軍直逼景陽宮外,城防形同虛設,陳后主束手就擒,陳朝滅亡。頷聯描寫金陵的衰敗景象。“松楸”,墳墓上的樹木。詩人登高而望,遠近高低盡是松楸荒冢,殘宮禾黍。南朝的繁榮盛況,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前兩聯在內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對前朝歷史的遙想,然后補寫引起這種遙想的眼前景物。
頸聯用比興手法概括世間的風云變幻。這里,“拂”字、“吹”字寫得傳神,“亦”字、“還”字寫得含蓄。“拂云”描寫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現江豚興風鼓浪的氣勢。“江豚”和“石燕”,象征歷史上叱咤風雨的人物,如尾聯所說的英雄。這兩句通過江上風云晴雨的變化,表現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尾聯照應開頭,抒發了詩人對于繁華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據金陵的歷代帝王。金陵和洛陽都有群山環繞,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陽多”的詩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說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勢與六朝時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樣了。
這首懷古七律,在選取意象、錘煉字句方面很有特點。“松楸”“禾黍”“石燕”“云雨”“風浪”“青山”等意象的選用使得文意更加豐富厚重,“殘”“空”“合”等字的錘煉使得語言更為生動傳神。
怒濤洶涌,卷浪成雪蔽長川。
落日瓜洲渡,鴻鷺滿風前。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上一篇:宋詞《水調歌頭·汪莘》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范成大》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