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邦炎
汴京懷古十首·官渡
野渡盤渦,中牟界、濤翻浪走。勒馬看、殘山剩水,一番回首。斜日亂碑森怪蝟,危岡怒石蹲奇獸。笑中原、從古戰場多,陰風吼。 炎劉鼎,嗟淪覆。袁曹輩,工爭斗。看金戈塞馬,喧豗馳驟。浪打前朝黃葉盡,霜封斷壁青苔厚,又幾行、雁影落沙洲,多于豆。
陳維崧
陳維崧因久困場屋,懷才難售,曾長期浪游南北,旅食四方。康熙七年(1668)到十一年(1672)間,他曾客居河南,在那古跡遍布、處處可觸發思古幽情的中州地區,其足跡所至,留下了大量懷古詩詞。上面這首詠官渡的《滿江紅》就是其中之一。
這首詞借懷古以寄寓對明室覆亡的哀悼,寫得感慨蒼涼,悲中見壯。官渡在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臨官渡水而得名。東漢末,曹操曾大敗袁紹軍于此,今尚遺有土壘,名中牟臺,又名曹公臺。詞在發端處即以"野渡盤渦,中牟界、濤翻浪走"兩句,指出這一古戰場的地理位置及其臨水的環境特征。句中借助對漩流、波濤的描寫,暗中烘托出當年爭戰的氣氛和聲勢。三、四兩句,則以"勒馬看"三字顯示作者立馬渡頭的形象;以"殘山剩水"四字透露其對明室覆亡、山河破碎的隱痛;以"一番回首"四字引出下文,領起全篇。下面"斜日亂碑森怪蝟,危岡怒石蹲奇獸"一對偶句寫"回首"所見。如果說起調兩句所寫急流盤旋、波濤奔騰之景是水面所見,這兩句所寫斜日下亂碑森列如怪蝟、高岡上怒石蹲峙似奇獸之景則是陸地所見。四句合起來,把水、陸所見先后攝入詞篇,寫足了這一古戰場的景色,而吊古之情也已躍現紙上,呼之欲出了。過拍兩句,統上啟下:"笑中原、從古戰場多"一句,結束上文,并點出"戰場"二字,先泛寫一筆,為下片把詞筆收到袁、曹的那次戰爭起先導作用;"陰風吼"一句,只是在上面"斜日"兩句所展示的畫面上補描一筆,從而把這一古戰場的氛圍點染得更為陰森。
下片轉而寫"回首"所思、所感。換頭的四個三字短句中,先以"炎劉鼎,嗟淪覆"兩句慨嘆漢室之衰亡;再以"袁曹輩,工爭斗"兩句寫到發生在官渡的那一歷史上有名的戰役,而在語氣上則對交戰雙方都致以輕篾和不滿。這說明,作者在憑吊這一古戰場之際,牽動他的詞心、觸發他的感慨的,主要不是袁、曹爭斗的孰是孰非、誰勝誰負,其實是這次戰役的歷史背景,即漢室之名存實亡。而其嗟漢鼎之覆,正是嘆明室之亡。因此,接著以"看金戈塞馬,喧豗馳驟"兩句襯墊一筆,對官渡之戰略加渲染后,立即以"浪打前朝黃葉盡,霜封斷壁青苔厚"一對偶句,表達其似是對漢,實則對明,似是吊古,實則傷今的深刻哀悼。這兩句以當前景物象喻國土之淪亡已久,內涵沉痛,寄恨無窮。從寫這首詞的時間上推,距明代首都北京的陷落約已二十六年,距南京的失守約已二十五年,距在西南支撐了十五年之久的永歷朝最后為清軍所滅約已十年,所以兩句中有"浪打前朝"、"霜封斷壁"的悲慨;此時,清朝的統治業已鞏固,明代的恢復早已無望,句中的"黃葉盡"、"青苔厚"正是喻指這一無情的事實。詞篇到此,懷古悲今之情已經寫到了盡頭。結末處就宕開詞筆,以"又幾行、雁影落沙洲,多于豆"兩句,融詞思入雁落平沙、紛紛如豆的遠景之中。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卷三中說:"迦陵《汴京懷古十首》,措語極健,可作史傳讀。"又說:"論筆勢之森竦,自推《官渡》一篇。"他還在《詞則·放歌集》卷四中稱贊這首詞的下片"怨而壯,有古詩氣味"。作者還有一首題作《曉發中牟》的五律,全詩為:"馬前殘月在,人語是中牟。往事空官渡,西風入鄭州。角繁鄉夢斷,霜警客心愁。野店扉猶掩,村醪何處求?"錢仲聯《清詩精華錄》稱其"撫今追昔,借古喻今,抒寫了詩人世代興亡的感慨";并注"往事"句云:"指三國時官渡之戰,……兼指明末兵事。崇禎八年(1635),十三家農民軍破滎陽。大會戰后,曹操(農民軍首領之一)、過天星屯滎陽、汜水間,探中牟、鄧尉。'空官渡',謂曹操的霸業和明末的戰事已成歷史的陳跡"。參讀詩和注釋,有助于理解、領會作者寫這首詠官渡詞時的情思。
上一篇:嚴迪昌《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喻朝剛《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