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描繪了登高遠望的情景,抒寫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首句是遙望,從太陽挨近山頭到完全沉落,詩人只用“依山盡”三個字,便寫出了夕陽西下時的真切景象。第二句是俯瞰,與第一句相對應,描寫黃河滾滾滔滔,東流入海的壯闊氣勢。前兩句都是實寫,以眼前具體景物為描寫對象,“白日依山”、“黃河入?!?,山色水光盡收眼底,把視野之內的景物寫得充滿了生氣。時近黃昏,太陽落山,并不感到寂寥、冷落。看,黃河浩浩蕩蕩一瀉千里,不管有多么遙遠的路程,它都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詩人的筆端飽和著積極向上的感情。后兩句是虛寫,抒發了登樓遠眺時的主觀感受,并從切身的體驗中,揭示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里之外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詩人沒有直接去摹寫,而是含而不露,啟發讀者的想象。讓人們站到更高的立足點上,放開眼界去領略更加遼闊、更加壯麗的風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我國的古典詩詞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唐代的司空圖說:“思與境諧,乃詩家之所尚”(《與王駕評詩書》)。所謂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和諧統一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意味雋永的意象。它包括“思”和“境”、“我”和“物”、“情”和“景”幾種因素。一首詩只有思境渾然一體、物我和諧統一、情景高度交融,才能產生藝術魅力。王之渙的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就在于它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表現了高瞻遠矚、自強不息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語言樸素平實,但很有表現力。詩人描繪落日、晚山、黃河、大海一系列景物,只用了幾個十分精當的形容詞和動詞,如“白”日、“黃”河,色調對比鮮明;一個“依”字,活畫出了山銜落日、欲落未落的景象;一個“流”字,給詩篇平添了海濤河浪的陣陣聲響……詩人正是用這些常見的字詞和粗獷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尺幅千里的生活畫面。
上一篇:《登飛來峰·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賊中與嚴越卿曲江看花·唐·盧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