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何景明
念汝書難達, 登樓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萬行啼。
饑饉饒群盜,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搖落, 何處可安棲!
〔望之〕孟洋字。孟洋,河南信陽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能詩,有《有涯集》。
這是一首酬寄友人的詩作,其中卻寄寓了詩人深沉的憂患。政亂民困,零落漂流,詩人不能不為之感嘆。
首二句起筆突兀。詩題為“答”,這里卻寫書信難到,又寫詩人求信心理的急切難捺。一個“迷”字畫出了詩人等信時如癡如醉的神態。求信不達,詩人登樓遠眺,望鴻燕傳書,帶來佳音,然而望眼欲穿也終歸于失望,登臨樓臺,雖近于迷狂仍一無所獲。
頷聯“雁至”二字作了暗示,友人的書信終于來了,這也揭開了上聯留下的謎底。原來那是詩人向友人訴說自己等信時的情態和心理。“天寒”點出望之來信的時間已為秋末冬初。“日暮”一句對應上句,重在意象的刻劃,也為下句起了過渡作用。天寒日暮,雁過萬點,咿呀啼叫,一種冷清凄寒的氛圍脫然而出。
頸聯寫社會時勢。災情發生,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盜賊蜂擁而至,打家劫舍。整個社會一片昏暗。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官府催逼勒索,橫征暴斂,就連一位寡婦也不放過。詩人的憤慨不平之氣溢于辭表,顯而易見。
結尾一聯詩人感嘆自身漂零。“江湖”一句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所處時代的動蕩騷亂。在如此不安的時代,詩人為自己找不到一塊平安的棲身之處而感慨。言外之意,詩人向封建統治者治國無方,不能維持社會安定提出了譴責。
詩人關心民瘼,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指責官府遇饑荒之年非但不能開倉賑濟,反而搜刮民財,這些均為詩人儒家仁治思想的表現,為合理部分。詩人不能明辨是非因果,對所謂“盜賊”的指責則是其局限之所在。統治階級的嚴酷盤剝,造成了百姓難以為生,引發了人民的反抗,并非由于人民的抗爭導致了社會的貧困,這是歷史的真實,詩人卻不能看出。當然,這是時代階級的局限,并不能以之苛求詩人。
詩人為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主張詩宗盛唐。他的創作,也體現了這一觀點。詩人以為:復古當“富于財積,領會神情,臨景構法,不仿形跡”(《與李空同論詩書》),即是說復古在于精神內核的追隨,不應是亦步亦趨,機械模仿。《答望之》一詩便體現了這一特點。全詩氣韻流暢,深沉含蓄,不露刻畫痕跡。置之明人詩中,顯然是一首比較成功的佳作。
上一篇:《碩鼠·《詩經·魏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織婦辭·唐·孟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