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思宇
代王夫人作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 彩云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
文天祥
《永樂大典》收入此詞,題作“王夫人至燕題驛中云,中原傳誦,惜末句欠商量,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即王清惠,她在南宋末年被選入宮,為昭儀(宮中女官名),臨安(今杭州,南宋都城)陷落,隨同恭帝(趙)、全太后等被元軍擄入燕京(今北京),途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夷山館驛壁上題《滿江紅》詞(見本書),末三句為“若嫦娥、于我肯從容,從圓缺”,意思是說,如果嫦娥容許她相隨,她愿去月宮生活。表現了她不愿意留在人間,也就是不肯向元軍低頭。文天祥認為這幾句欠考慮,可能覺得王夫人撇開君后獨往月宮,意思不好,所以代她重作了上面這首詞。
代作,即代擬之作,就是用別人的口吻寫詩作詞。文天祥的這首《滿江紅》,就是用王夫人的口吻,寫她被擄入燕的亡國之恨,借以表達文天祥本人的愛國感情。
這是一首步韻之作,全用王夫人原作的韻,上片寫王夫人北上途中的痛苦心情。一開頭先從途中情景寫起。晉石崇《王明君(即昭君)辭序》云:“昔公主(指漢武帝時江都公主劉細君)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這樣)也。”杜甫《詠懷古跡》詠王昭君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詞的開頭三句,就引用昭君遠嫁匈奴的事,喻指王夫人被擄北上。“胡沙外”,謂胡沙之外,極言其遠,指元軍舊居之大漠之地。““風色”,風光物色。“怎生風色”猶言風光怎樣。遍地胡沙,已經非常荒瘠;胡沙之外,自然更加荒涼。這三句用哀怨的琵琶聲和胡地的荒涼景色;把王夫人的凄涼心情渲染得更加強烈。下面四句回敘離開臨安時的悲慘場面。“姚黃”是牡丹的名貴品種,出于姚姓民家。詞中喻指王夫人。“仙闕”喻指南宋宮廷。“王母”指傳說中的仙人西王母,詞中喻指宋皇太后全氏。“歡闌”即歡意銷歇。“瓊宴”是盛美的宴會。《穆天子傳》云:“天子(指周穆王)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太后被俘,自然再也不會有瑤池開宴的事。“仙人”指漢建章宮手托承露盤的銅人。“金盤”指承露盤。《三輔黃圖》:“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撤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后因以銅人墜淚喻亡國之恨。詞中引用,既以悲悼南宋之亡,也用來渲染王夫人和全氏離開臨安時的悲痛心情。歇拍三句又回到眼前。據《明皇雜錄》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難西蜀,行至斜谷谷口,在棧道中聞鈴聲與雨聲相應,因為悼念在馬嵬縊死的楊貴妃,采其聲作《雨霖鈴》曲以寄恨。詞中以唐玄宗比宋恭帝,那行宮中半夜的雨聲和鈴聲,仿佛也在向他訴說亡國的悲恨。
下片緊接上片詞意,前八句一氣貫注,抒寫亡國的悲憤。“彩云散,香塵滅”,這既是王夫人悲嘆自己的美好宮庭生活已經結束,也是在悲嘆南宋的繁華景象已經消失。《晉書·索靖傳》載,索靖預見到天下將亂,指著洛陽皇宮門前的銅駝說:“會見汝在荊棘中耳!”“銅駝恨”即亡國恨。“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是用張巡的故事。《舊唐書·張巡傳》載,張巡被俘后,安祿山部將尹子奇問張巡說:“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道:“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子奇大怒,用刀抉其口齒,僅存其齒三四個,張巡猶大罵不止。詞中引用,寫南宋人民對元軍的仇恨,歌頌了他們同敵人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昭陽”為漢代后宮的殿名,“銅雀”即銅雀臺,魏武帝曹操所建,置妓妾于其中,因樓頂鑄有銅雀得名,故址在今河南臨漳西南,它們都代指南宋的宮殿。兩句是說,王夫人和全太后等南宋后妃被擄北上,他們回首南望,見昔日的宮殿,人去屋空,惟有落日秋月的映照,一片荒涼,因而傷心不已。最后三句寫王夫人的堅貞不屈。“天家”,指皇帝,皇帝自命為天子,以天下為家。“金甌缺”比喻山河破碎。“金甌”即金盆,古人常用來比喻完整堅固的國家。詞意是說,我(王夫人)不愿意象皇帝使山河破碎那樣,虧損自己的名節,而要保全自己的節操。把自己的名節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民族氣節,還抒發了亡國之恨,使結尾更加悲慨激越,震撼人心。
這首詞充滿愛國激情,寫的是王夫人,實際也是文天祥內心世界的自白,表現了他的民族英雄的本色。引用歷史典故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這首詞的最大特色。詞中用哀怨的琵琶,流淚的仙人,如泣如訴的雨聲和鈴聲等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景物,反復烘托渲染,深化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強了作品的抒情氣氛,讀之令人欷歔悲嘆,感動不置。清劉熙載《藝概·詞概》謂“文文山(天祥)詞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意,不知者以為變聲,其實乃變之正也。故詞當合其人之境地以觀之。”聯系到文天祥受命于南宋危亡之際,轉戰各地,最后以身殉國的事跡來讀此詞,就能體會到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血淚。
上一篇:喻朝剛《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沈家莊《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