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楚語下)
王孫圉聘于晉【1】,定公饗之【2】,趙簡子鳴玉以相【3】,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4】?”對曰:“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5】,能作訓辭, 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6】,能道訓典,以敘百物, 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乎鬼神【7】,順導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又有藪曰云,連徒洲【8】,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9】, 龜、 珠、 角、 齒、 皮、 革、 羽、毛【10】,所以備賦【11】, 以戒不虞者也【12】。 所以共幣帛【13】, 以賓享于諸侯者也。 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 有不虞之備, 而皇神相之, 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諸侯, 而國民保焉。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寶焉? 圉聞國之寶, 六而已。 圣能制議百物, 以輔相國家, 則寶之; 玉足以庇陰嘉谷, 使無水旱之災, 則寶之; 龜足以憲臧否【14】, 則寶之; 珠足以御火災, 則寶之; 金足以御兵亂, 則寶之; 山林藪澤, 足以備財用, 則寶之。 若夫嘩囂之美, 楚雖蠻夷【15】, 不能寶也。”
【注釋】
【1】 王孫圉: 春秋末期楚大夫。 聘: 訪問, 代表本國政府訪問友邦。
【2】定公: 晉定公, 名午。 饗: 用酒食招待客人。
【3】趙簡子: 趙鞅, 春秋末期晉國的卿。 相, 相禮。 輔佐國君執行禮儀。
【4】 白珩: 楚國最美的佩玉。
【5】觀射父 (guan yi fu): 春秋末期楚大夫。
【6】左史倚相: 左史, 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 右史之分。左史記言, 右史記事。春秋時晉楚兩國都設有左史。倚相: 春秋末期楚史官。
【7】上下: 指天地。說: 同“悅”。古代相傳,史官能和鬼神交往。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8】云: 云夢澤, 在今湖北。 連: 屬。
【9】金: 指銅, 鐵等金屬。 箭: 小竹。
【10】齒: 象牙。皮: 獸皮。革: 犀牛皮。羽: 鳥羽。 毛: 牦牛尾。
【11】賦: 兵賦, 軍用物資。
【12】 不虞: 沒有料到的禍難。
【13】共: 同“供”, 供給。
【14】憲: 法。臧否 (pi): 吉兇、 善惡。
【15】蠻夷: 我國古代對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蔑稱。 楚國的經濟、 文化開化較晚,王孫圉謙稱蠻夷,意思是落后,未經開化。
【賞析】
《王孫圉論楚寶》一文,記述的是楚大夫王孫圉出訪晉國,在對方企圖侮辱自己國家時,機智從容地回擊對方,維護本國尊嚴的事情。文章雖然簡短,仍不失《國語》以記言為主評論人物、事物的風格。寓意深刻,讀來令人深思。
文章的開頭,“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首先以簡明幾筆交代了地點和場景,指出事情發生在一次宴會上,為事態的發展打下基礎。接著是對立面人物的出現。“趙簡子鳴玉以相。”作者在這里用筆不多,卻言簡意豐,極為傳神。“鳴玉”二字,既表明要對方注意,又含有炫耀之意,概括地勾畫出趙簡子的形象,意欲挑逗對方的情態躍然紙上,確是凝練之筆。趙簡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發出聲響,是要詢問楚國之寶“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也幾何矣?”這兩句問話說明趙簡子所關心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有趙簡子的問, 自然就有王孫圉的答。有問有答,以答為主,也體現出了《國語》的語言特色。那么這篇文章就是王孫圉的答辭,從整個意思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兩段。
第一段,寫王孫圉具體論述楚寶。開頭一句“未嘗為寶”,出口否定,有一句抹煞之勢。這是王孫圉對趙簡子視美玉為寶的肯定回答,和前面的“鳴玉以相”形成呼應,奠定了全文的基礎。王孫圉如此胸有成竹,沉著應對,就把這一正面形象的從容和尊嚴襯托出來。既然“未嘗為寶”,就必須進一步陳述,這句話即承上又啟下。王孫圉認為,楚國之寶是人才和物產,就人才而論有兩位。一位是觀射父,舊讀“貫亦甫”,這是外交方面的人才。因為他“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訓辭,外交辭令。口實,話柄,譏諷意。像這種善于外交,能夠維護國君威望的人,應該視為國寶。另一位是左史倚相,這是內政方面的人才。因為他“能道訓典,以敘百物。”訓典,先王的書。敘,安排、次第。并且他“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還能順導鬼神之情,得到神明的幫助、所以這種人才也應該視為國家之寶。不難看出,無論是外交還是內政,王孫圉的著眼點是,只要有利于國家和老百姓的人才,都是楚國之寶。這是陳述的主要方面,語氣雖然平談,但于平淡中見正氣,應對裕如,透著一種政治外交家的從容大度。接下去用一個“又”字,使陳述的問題一轉,重點在敘述云夢澤一段。豐富的物產資源也是楚國之寶。云夢澤盛產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一氣列舉十二種之多,可見云夢澤確實是楚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它不僅可用來供給軍事上的需要,還可提供禮物奉獻于諸侯。總之,有了人才和物產這兩寶,充分發揮其作用,既對鄰國有益,本國也可以得到安定。論述楚國之寶,王孫圉縱觀全局, 站在國家的高度。 趙簡子卻以玉為寶, 以奢華為榮, 相形之下,孰優孰劣, 高下立見, 產生了兩種價值觀的強烈對比效果。 這段的最后一句,“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寶焉?”又照應了前文, 回到“白珩”上來,指出玩物非有用之物, 不能視之為寶, 是趙簡子觀物不審, 盡管王孫圉所列舉的人才和物產不能算是盡善盡美, 但是從客觀上反映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進取精神。 同時又從側面反映出了趙簡子追求奢侈的享樂思想。 從當時的歷史狀況來看, 這兩個人代表了統治階級中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一種是圖慕個人虛榮, 是可鄙的。 一種是重視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是可貴的。 王孫圉的言論具有憂國優民的意識, 表達了多數人的愿望, 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二段, 寫王孫圉縱論國寶。 這一段是王孫圉就“白珩未嘗為寶”的回答之后,言盡而意未足, 作進一步闡述, 和“鳴玉”針鋒相對。“圉聞國之寶, 六而已。”這句話先概括論寶, 富有氣勢, 在意思上又推開一層, 不僅僅限于楚寶, 而是縱論國寶。 在言詞上, 用了四個富有表現力的排比句式, 一氣呵成, 氣勢逼人。 而列舉的圣人、 玉、 龜、 珠、 金以及山林藪澤, 又都是和上邊所論述的人和物相映照, 使文章前后貫穿一致。 最后一句:“若夫嘩囂之美, 楚雖蠻夷, 不能寶也。”蠻夷, 謙稱, 意為落后。 言外之意, 趙簡子那種“鳴玉”的“嘩囂之美”, 楚國不視之為寶, 而堂堂晉國卻以玩物為寶, 不是連蠻夷都不如了嗎?發人深味, 意旨顯明。 前面趙簡子問得矜張, 后面王孫圉答得閑淡, 褒中有貶, 柔中有剛, 機鋒射人。
這篇文章在描寫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 對次要人物趙簡子的描寫, 雖寥寥幾筆, 卻使其形象活靈活現, 情態畢肖。 對主要人物王孫圉, 沒有正面去描寫, 完全是通過語言方式來表現。 王孫圉作為使者, 在對待什么是國家之寶的問題上, 既闡明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婉轉地批評了對方, 同時又贊美了楚國。語言委婉得體, 不失外交風度。 人物的才能和個性表現充分, 精神面貌揭示無遺。
值得指出的是, 這篇文章通過王孫圉論楚寶, 提出了一個國家應該把什么作為國寶的問題, 是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的。
上一篇:《古文·愛蓮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禧·瓶庵小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