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學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抵御陰山以北強悍的游牧民族對內地的侵掠,是中國歷史上中原各王朝一直關注的重大問題。王昌齡這首用樂府《橫吹曲》舊題寫的邊塞詩,通過對秦、漢以來近千年間邊防形勢的回顧與沉思,從宏觀上概括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唱出了一曲雄渾闊遠的愛國軍歌。
首句思接千載,由眼前的明月臨關遙溯秦漢,展現出渾涵今古的悠遠蒼茫境界。邊地雄關,是阻擋胡馬南侵的屏障,戍邊將士保衛國家安寧的堅定意志的象征;同時它歷時間的風雨、戰爭的烽火而巍然獨存,又是歷史的見證。高天明月,既是征人思婦寄托相思的憑藉,又是連接今古的橋梁。在凝聚了闊遠時空的關、月之上冠以“秦”“漢”,悠遠的歷史想象便有了鮮明的指向,令人自然聯想起秦代“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情景和漢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屢敗匈奴的偉績,喚起民族的自信與自豪。次句思緒由古而今,揭示出近千年來邊地戰事的長期延續。在“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個高度概括的詩句中既蘊含了歷代戍邊將士“不破樓蘭誓不還”的壯志,也包含了征戰的艱苦和壯烈的犧牲。一二兩句在由今溯古、由古及今的想象中正寓含著對這個延續千年的歷史問題的沉思。三四兩句,便單刀直入,對此作出明快有力的回答。“龍城飛將”合用衛青擊匈奴至龍城與飛將軍李廣二典,指英勇善戰、威振北邊的統帥。用“但使”“不教”這種假設句式,正反面的經驗教訓及已然未然之事均概括無遺。這答案似極簡單明瞭,卻又涵蘊深廣。能否任用良將,向來與政治是否清明相連;呼喚良將也就往往與向往開明政治相關。廣大愛國將士的愿望是“不教胡馬度陰山,而非窮兵黷武,侵凌別的種族。這里所透露的正是一個堅信自己力量而又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的雄闊胸懷。
絕句篇幅短小,難以表現豐富復雜的歷史內容。此詩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創造出闊遠的時空境界,內涵豐厚,能引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故為詩評家贊為“神品”。
上一篇:王步高《涼州詞》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楊樹增《出塞》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