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望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據原刊本《杜少陵集詳注》,下同)
這首《望岳》詩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齊、趙時所作,當在開元二十四五年間,和《登兗州城樓》詩寫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親杜閑這時官兗州司馬。可能當時急于省親,來不及登泰山,所以寫了《望岳》。入山作微觀,有時還不如在山外作宏觀。蘇軾詠廬山詩就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慨嘆。這首詩卻是從宏觀角度對整個泰山作審美觀照的。
首句“岱宗夫如何”,是說泰山名不虛傳。第二句“齊魯青未了”,是說泰山橫跨齊、魯兩國之地,一片青黛色,似乎沒有盡頭。劉辰翁評:“只五字雄蓋一世。”這時盛唐氣象未衰,杜甫又是“裘馬頗輕狂”的少年,還不因自己一時得失系懷,所以詩句寫得很宏壯。下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更作一番仔細觀察后寫出來的,是說大自然造物者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自然有無限神妙。“割”,意為山高如劍鋒,所以用“割”字。山北少見日光山南日光照耀,所以一山昏曉不同。王維《終南山》:“分野中峰變,陰暗萬壑殊。”意思和這兩句相近。這兩句承神秀而言,講山色的變幻。以上四句寫出了泰山的宏偉景色,而下面四句則寫詩人的感受。五、六句“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前句是說倏忽間生出重重云海,像動蕩在自己的胸際。泰山的靈秀又轉為奇壯。下句“決眥”,本于曹植《冬獵》篇:“張目決眥。”“決眥”是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意思。全句寫目送飛鳥歸山,凝神瞪視,才看到山鳥如何飛進高山的。全詩首兩句作整體的初望,次兩句寫被山的靈秀所吸引,作深層次、多角度的仔細觀望,像畫圖一樣昏曉色彩分明。而五、六二句寫被誘發了主體感情時的凝神遠望,這是一種云生鳥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由此反映了詩人英志勃發的情態。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層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親之后就回來上泰山。所以結語有想象色彩:“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并非有意套用《孟子·盡心上》所說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而是想到不久之后總要來親身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會像培塿一樣,匍匐低首在下方。 杜甫有意無意之間抒發了他的壯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樣的懷抱如能實現,就近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
浦起龍《讀杜心解》評全詩:“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這是一首有對偶的古體詩,氣勢雄渾。
上一篇:詩歌·王令詩《暑旱苦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水;望天門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