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真真國女兒詩》薛寶琴述
薛寶琴述
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
島云蒸大海,嵐氣接叢林。
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
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心。
此詩見《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俏平兒情掩蝦須鐲,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系真真國女兒所作,薛寶琴述。關于此詩的由來,薛寶琴自己有
所交待:“我八歲時節,跟我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誰知有個真真國的女孩子,才十五歲,……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有人說他通中國的詩書,會講五經,能作詩填詞,因此我父親央煩了一位通事官,煩他寫了一張字,就寫的是他作的詩。”(見第五十二回)
《真真國女兒詩》是一首五律,開篇即以對偶工整的律句,寫出今昔生活的對比。“昨夜朱樓夢”,是對往日豪華生活的概括追憶。朱樓,即紅樓,代指富貴之家。這句意謂自己不久以前還在故國金陵的溫柔富貴之鄉酣夢沉沉,而今想來,恍同昨夜。“昨夜”二字,既說明了往昔的豪華生活已如“昨夜”一霎春夢,一去不復返,又表現了一種“世事如夢”的人生體驗,這是此詩的第一層意思,它為下面的情景作了鋪墊。緊接著便筆勢一轉,歷數現實的景況:“今宵水國吟”,如今卻來到了這海水環抱的島國。“島云蒸大海,嵐氣接叢林”,這兩句具體描寫島國景象:四面汪洋,云煙蒸騰,遍地叢林,嵐氣彌漫,不見涯岸。這種孤獨迷惘的感覺,只有敏感的詩人才能體驗得到。它與初唐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詩意同出一機杼,是詩人那種地老天荒的憂患意識的形象化表現。昨夜朱樓酣夢,今日水國獨吟,這正是一種“滄海桑田”、“天上人間”的歷史興亡感慨。這種感慨,應該說是與《紅樓夢》的總體意象相一致的。頸聯“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緊承上聯,作了形象化的議論。這番議論,使上面的情景與感慨更深入了一層,上升到一種理性的高度:月亮本無古今之分,銀霄那輝煌的一輪,古人與今人有目皆睹,“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見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但是,共睹一輪而感慨有淺深之分,卻是由于個人遭際、處境的不同,故而古今詩人吟出不同的詩篇。而這流落島國的女兒,也只能對月沉吟、撫今思昔了。“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見第一回賈雨村《對月寓懷》)是一種心情,“虛盈輪莫定,晦朔魄空存”(第七十六回史湘云、林黛玉詩句)又是一種心情。天上月依舊,人間景頓殊,悠悠此心,誰能理解?便是善體人意的賈寶玉等人,也只說了一句“難為他!竟比我們中國人還強”了事。這是第二層意思。尾聯:“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心?”照應了開頭一句,但更注入了一種懷念、眷戀的心情。漢南,本言漢水之南,這里是用典故,泛指中國的南方地區。北朝庾信《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賦的后兩句又用桓溫北征途中,見前所植柳樹已十圍,因慨嘆流涕事。見《世說新語·語言》)后人常用以表達對故國的懷念。這兩句大意是:故國南方的春色歷歷如在目前,怎能不讓人無限憶念、心馳神往、黯然傷神呢?這兩句詩意味深長雋永,余音裊裊,不禁讓人低回沉吟,愁緒縈回。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詩詞,總是符合本人的身份、經歷、思想、性格以至隱寓其未來歸宿的。通讀全詩,那種跌宕往復,扣人心弦,極盡詩歌的一唱三嘆、回環疊沓之美,其遣詞運筆之從容舒卷、圓融絹秀,渾然天成,雅致蘊藉、深沉細膩的抒情韻致,正應該出自薛寶琴這位“跟他父親四山五岳都走遍了”,見多識廣,又自幼讀書識字,本性聰敏,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大家女子筆下。詩中所寫由朱樓之繁華到水國之寂寞,諳盡凄涼滋味的情景,可能是薛寶琴未來歸宿的象征,也好象有意對應了一部《紅樓夢》。所謂真真國和這位真真國女兒,正象“太虛幻境”、“警幻仙姑”等情節和人物一樣,實系作者的虛構和假托。
在新來賈府的四位姑娘中,薛寶琴一出場,立即震動了大觀園。寶玉、探春、黛玉等姐妹的驚嘆、贊美、親熱自不必說,就是老太太見了,也喜歡得不得了,逼著太太認了干女兒,還在大雪天氣,給了她那件據說連寶玉都舍不得給的鳧靨裘,還告訴寶釵要特別關照她。象一顆從天而落的流星,多么眩人耳目。這樣的人物,談吐當是不同凡響。寶釵開玩笑論詩說:“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韻都用盡了,一個不許剩。”寶琴當即駁回:“這一說,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這分明難人。若論起來,也強扭的出來,不過顛來倒去,用些易經上的話生填,究竟有何趣味?”由此引出她說真真國女兒的一段話和這首詩來,顯示其見多識廣。寶琴豐富的生活經歷,是大觀園中所有女兒所不及的。曹雪芹安排她來作海外奇談,也許還包含著讓她來打開園中姐妹眼界的用心,讓大觀園的女兒們領略一番外面的世界。從這一角度看,真真國女兒詩不但是塑造寶琴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觀照出明清之際海禁初開的特定社會現實,并可以看到在中外文化互相交流的背景下,華夏文明對海外的巨大影響。
上一篇:《牙牌令七首(其四)》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紫菱洲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