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廖仲愷·聞變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珠江日夕起風雷,已倒狂瀾孰挽回?②
徵羽不調弦亦怨,死生能一我何哀!③
鼠肝蟲臂唯天命,馬勃牛溲稱異才。
物論未應衡大小,棟梁終為蠹蟻摧。
妖霧彌漫混太清,將軍一去樹飄零。
隱憂已肇初開府,內熱如焚夕飲冰。
犀首從讎師不武,要離埋骨草空青。
老成凋謝余灰燼,愁說天南有殞星。
【注釋】 ①選自 《雙清文集》 (上)原題為 《壬戌六月禁錮中聞變有感》,共四首,今錄其前二首,并參照許滌新 《百年心聲》 (修訂本)。壬戌六月即1922年6月。②日夕:這里是頃刻間,忽然間的意思。③徵(zhi)、羽: 五音名。一: 全,意謂保全大節。
【鑒賞】 變,指陳炯明的武裝叛亂。1913年國民黨所發動的反袁斗爭的二次革命失敗以后,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意圖重新積聚革命力量,把這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堅持下去。廖仲愷于1914年加入了這個組織。但是,對于孫中山的革命舉措,各種各樣的敵人都拼命加以反對。1922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不但刺殺了軍事領袖鄧鏗,囚禁了左派旗幟廖仲愷,而且擁兵稱亂,炮擊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不得不倉促出走。盡管陳炯明叛亂部隊在1923年上半年即為廣東革命軍所消滅,但這場變亂的本身畢竟讓人怵目驚心。《聞變》二首就是這場變亂的歷史鏡頭。當時,作者被囚禁在石井的兵工廠內,感到 “情況極為危險”,“自忖必死”,一腔憂時殉國之情發而為詩 (參見許滌新《百年心聲》修訂本“辛亥革命前后”部分)。先說其一。此詩自剖心跡,說的是個人生死并不足以撓懷,而局勢的逆轉,革命的失敗,才教人死而心猶未甘。身陷圖圄而心憂天下,死在眉睫卻情系革命,這正是廖仲愷的高風亮節之處。起句直赴題旨,用風雷點“變”字,第二句出以反詰句式承上啟下,直陳局勢的嚴峻與自己的憂慮,感情色彩十分濃烈。是的,功敗垂成,誰來挽狂瀾于既倒呢?中間兩聯則緊緊扣住這樣的時局估計來濡染鋪排,一共寫了四層意思: 一,反革命恐怖籠罩廣東,致令琴弦含悲; 二是自己決心殉難,要保全革命氣節; 三,推想那班平庸之輩只會順勢茍存; 四,鄙賤之徒必然因緣附會,轉瞬而成為“異才”。鼠肝蟲臂出自 《莊子·大宗師》,本義是微末卑賤,故陸游有 “鼠肝蟲臂元無擇,遇酒猶能罄一杯”(《成都歲莫始微寒小酌遣興》)之詠。馬勃牛溲見于韓愈的 《進學解》,前者為附生于腐木上的菌類,后者就是牛溺,二者均為至賤之物。這么鄙賤的東西,想不到卻因陳炯明的倒行逆施,統統變成 “異才”,豈非咄咄怪事?所以,作者最后才無比沉痛地說道: 目前的輿論根本就衡量不出誰個價值大小的,歸根結底,國家民族的棟梁是讓陳炯明之流的蛀蟲給毀掉的啊! 通體以理馭情,融情入理,寫來一氣貫注,確乎是椎心見血的至性文字。再說第二首。這一首重點在控訴陳炯明殘害革命領導者的罪惡行徑。從思路上講,是“棟梁終為蠹蟻摧” 的自然發展; 從章法上講,于歷數自己和戰友們被迫害的事實之后,用 “愁說”綰合全篇,“天南”照應 “珠江”,“有殞星” 呼應“已倒狂瀾孰挽回”,堪稱絲絲入扣,首尾貫通。將軍指鄧鏗,他堅決支持孫中山,結果被陳炯明殺害于廣九車站。庾信 《哀江南賦》云: “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廖仲愷借用過來,用得貼切,說得上文實俱勝。“開府”本義是開建府署,辟置僚屬,自漢末李傕等以將軍開署后,就稱督撫為開府。全句說陳炯明擁兵督粵而孫中山之未察,讓他拉幫結伙,坐大自肥,從那時開始就種下隱患了。“飲冰”句從 《莊子·人間世》: “吾朝受命而夕飲冰”化出,用以講自己在這危急關頭為革命而惶恐不安,憂心如焚。“犀首”為古官名,相當于后來的虎牙將軍一類角色,這里借指附陳的武夫們。要離是吳公子光的刺客,事見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此借以比擬死于虎門的朱執信。“老成”為年高德劭者,語見 《詩·大雅·蕩》: “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型)。”這里指事變中病死而后火葬的伍廷芳。總之,眼見得這么多耀眼的明星紛紛殞落,身陷囚牢的廖仲愷又怎能不愁呢?在他看來,如此杰出的人物都一個一個地凋謝了,又還有誰可以出來扭轉局面挽救革命于危急關頭呢?這,也正是他之所以犯愁的原因。
文章作者:蒲健夫
上一篇:愛國詩詞一九二五年《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