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劉琨·扶風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朝發廣莫門,莫宿丹水山。①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②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③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④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⑤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⑥
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⑦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⑧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⑨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窮。⑩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11)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12)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13)
【注釋】 ①廣莫門:洛陽城北門。奠宿:即夜晚住宿。莫,同“暮”。丹水山:即丹朱嶺,在今山西高平縣北,丹水發源于此。②彎:拉弓。繁弱:古大弓名。龍淵:古代寶劍名。③顧: 回頭。俯仰: 猶高下。御飛軒: 駕著奔馳如飛的車子。④發鞍: 卸下馬鞍。⑤泠泠(ling):泉水聲。⑥謝:辭別。哽咽:悲傷得說不出話來。⑦結:停頓。⑧窮林: 深林。摧藏: 悲傷。⑨資: 盤纏。薇蕨: 可以食的野菜。⑩微: 衰落。夫子: 孔子。(11)李: 指李陵。騫期: 即 “愆期”,過期不歸。(12)竟: 結束。(13)棄置: 丟在一邊。陳: 述。
【鑒賞】 這首詩選自 《文選》。它是作者在永嘉元年 (307) 九月赴并州刺史任上時所作。全詩字里行間表現了豐富的現實內容和深沉的愛國情感,此詩可稱得上“悲壯”二字的史詩。它以作者沿途所見所感,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現實,也是詩人奔赴衛國戰爭前線與外族入侵作艱苦斗爭的歷史記載。作者從洛陽兼程趕往并州邊關,僅用一天就趕了二百多里路,到達了晉城。這樣“俯仰御飛軒”,疾如星火地趕路,是急于赴國難,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而路途的艱險更是難以想象的,連年的戰亂,民不聊生,寇賊縱橫,道路斷塞,作者召募千余人,一路戰斗,“以少擊眾,冒險而進,頓伏艱危,辛苦備嘗” (劉琨 《上懷帝表》)。貴族公子出身的劉琨能不畏艱險,毫不退縮地勇往直前,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愛國至誠。當時正值并州饑荒,哀鴻遍野,餓殍盈路,詩人親眼所見的是 “府寺焚燒,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饑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晉書·劉琨傳》)。面對百姓的苦難與浩劫,詩人不由 “淚下如流泉”“哽咽不能言”。由饑民聯想到朝廷命運和家庭命運,不由悲從中來,“抱膝獨摧藏”。在“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的殘酷環境中,詩人沒有被悲痛壓倒,而是面對現實,增強了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劉琨上表請求朝廷賑濟災民,但是朝廷對于抗敵賑災并不熱心,不僅不給糧食和軍援,反受猜忌。作者深感報國之難,只得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用“吟嘯”抒發心中悲憤。用漢朝李陵的故事來表達對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的不滿。李陵是漢武帝時的將軍,一次出征匈奴,彈盡糧絕,又無援兵,雖奮力殺傷數倍之敵,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投降。漢武帝聽說他降了匈奴,就把李陵全家殺了。司馬遷曾為李陵辯護,說李陵 “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作者用司馬遷的說法,說李陵本是想作內應幫助漢朝滅匈奴的,忠心反而獲罪,不被漢武帝諒解,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在邊境招兵買馬,同樣是想報效朝廷,隨時準備配合晉朝大軍攻伐匈奴,這種忠心和李陵是一樣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皇上昏庸,奸臣當道,不思光復領土的憤慨。詩人對此也無可奈何,于是一聲長嘆: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其憂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
本詩在藝術上以敘事和抒情相結合,風格清拔悲壯。在當時講究“貴黃老,尚虛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詩壇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文章作者:鐘維克
上一篇:愛國詩詞《郭化若·戎余寄閩中父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屈大均·攝山秋夕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