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汪藻·己酉亂后寄常州使君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草草官軍渡,悠悠敵騎旋。
方嘗勾踐膽,已補女媧天。
諸將爭陰拱,蒼生忍倒懸。②
乾坤滿群盜,何日是歸年!
【注釋】 ①己酉:指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是年金兵大舉南下,分兵兩路打過長江。江北守軍紛紛向江南退卻,江南諸郡守將或降或逃。金兵長驅直入,11月攻占建康,12月攻常州,繼而破江東諸郡,揮戈直抵越中。高宗趙構乘舟沿海南奔。后經岳飛等將士奮勇抗擊,打退金兵,高宗才從海上歸來,定都杭州,并改名臨安。史稱己酉之亂。②陰拱:《漢書·英布列傳》載隨何語淮南王曰: “今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陰拱而觀其孰勝,夫托國于人者固若是乎?”拱,斂手。陰拱即暗自斂手,喻袖手旁觀。倒懸: 《孟子·公孫丑下》: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鑒賞】 中國歷史上的南宋政權,從它建立時就籠罩著金兵鐵蹄的陰影。“靖康恥、猶未雪”(岳飛 《滿江紅》),己酉亂又接踵至,社稷岌岌可危,江南人民歷盡劫難。這時汪藻在朝供職,親身經歷了國恥家難,感慨系之,寫下了這首憂國憂民的詩篇。
詩人在首聯直截了當地描繪出己酉之亂的景象,點明了令人擔憂的危難局勢,詩人的感情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抒發的。“草草”二字,盡顯南宋官軍退逃時無心抗戰、匆忙慌亂之狀,“悠悠”一詞則活畫出金兵所向無阻、趾高氣揚的神態。兩相對比、觸目驚心。這兩個疊音詞的使用,還巧妙地傳達出這場劫難的規模巨大和時間的長久,可謂精練貼切,言約意豐。作為宋軍從北向南退守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長江,旋即也成為敵人的悠悠飲馬處,國家所面臨的空前危難就自不待言,詩人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
頷聯的寫法非同一般的緊承首聯,而是宕開一筆,去回顧己酉亂前曾出現的令人欣慰的局面。先用越王勾踐故事: 勾踐立志報仇復國,臥薪嘗膽,終于滅吳興越 (見《史記·勾踐世家》); 再用補天神話: 女媧氏見天傾東南,于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見 《淮南子·覽冥篇》)。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是說,靖康亂后,歷經艱辛,尚能使國家免于滅亡的命運而在東南建立起南宋政權,雖然現在敵人得勢,但只要堅定抗戰,發揚臥薪嘗膽、煉石補天的精神,雪恥復國的勝利也能實現。
頸聯又一筆挽回,與首聯呼應,回到當前的形勢上來。“諸將爭陰拱,蒼生忍倒懸”兩句,令詩人痛心疾首: 大將們都按兵不動,袖手旁觀,只知擁兵自重,置國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顧,淪落敵手的人民只能忍受著巨大痛苦而解救無望。詩人有著多么強烈的憤懣和譴責,對受苦百姓又含著多么深切的同情,其愛憎立場,十分鮮明,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來說,這種感情是非常可貴的。
尾聯承接前面六句并順勢達到情感高潮,是詩人發自胸中的呼喊。由于諸將們擁兵自重,不敢抗敵,致使金兵占領了大片國土,河山破碎,強盜橫行,黎民遭殃,詩人是何等的憤慨和焦急。結句則用前人成句: 李白有 “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奔亡道中》),杜甫也有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二首》)。李、杜詩中都表示的是游子旅客思歸的焦慮和苦惱,多不出個人情感的范圍,而汪藻此時的慨嘆,不全是為個人遭際,主要還是為國家、為民族、為百姓發出的心聲! 因而這就比李、杜詩有更深的意義,有更為強烈的震撼力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精于選詞煉字。如頸聯中一個“爭”字與一個“忍”字相對,既客觀描述了諸將擁兵自重的情形和人民忍受著痛苦,又同時表達了詩人譴責與同情的兩種態度。從這首詩的寫法中,可以看到詩人受江西詩派的一些影響,而從其憂國傷時,感情深沉自然來看,與杜詩更為相似。
文章作者:曹繼建
上一篇:愛國詩詞《錢江·嶺南春日述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張元幹·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