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位大臣各自呈畢意見,
打坐在金帳門口的孤兒上前開言:
“我要是置身于大臣的行列中間,
也能申述我的一點淺見,
我如果具有大臣的身份,
也能將個人的想法表白一番”。
英明的頌主聽罷首肯:
“噢,這有什么不可以談,
孩子,你想說什么,盡管直言”!
孩子聞聽喜開顏,
竭盡辯才論說酒的益處和弊端:
“飲酒過份成疾病,
適當飲酒實欣然,
酩酊大醉是愚蠢,
狂飲無度發瘋癲;
沉湎酒中身無益,
終生忌酒體強健。
每日少飲助食興,
狂飲爛醉神志亂。
象天鵝一樣聚齊,
讓人們舉杯狂歡。
休聽讒言而沉醉,
勿中陰謀而貪杯。
象䳿鵝歡聚一堂,
同賢能的人們歡樂一番,
休聽惡人搧動而溺酒,
同敵人搏斗要勇猛奮戰!
象鴛鴦似的親密無間,
和親朋好友共同歡宴。
休聽壞人讒言而爛醉,
征戰莫將戰友拋棄不管。
象布谷鳥般相親相愛,
同老老少少歡聚一團,
休聽惡人調唆而暴飲,
廝殺時同心協力齊爭先! ”
孤兒振振有詞說完,
欽達嘎·斯琴厲聲責難:
“你以為九位大臣說的全不對,
只有你的高論才算周全?
你以為赴宴的群臣無圣賢,
該由你在可汗面前胡語亂言?
你一個孤兒有什么高見?
一匹瘦馬還能有多大本領?
你簡直象狗兒搶骨頭,
野鴨爭奪海藻一樣愚蠢!”
“啊,欽達嘎·斯琴,這是從何說起?
這明明是你惡語傷人壞了心肝。
我何時說過九員大將的話不端,
只有我孤兒的話語才周全?
我幾時說過赴宴的群臣之中無圣賢?
我違背圣主的話兒又有哪一點?
孤兒若被培育不是可以成為大器?
瘦馬精心調養不是可以體壯腰圓?”
欽達嘎·斯琴一聽更為惱怒,
暴跳如雷大聲罵嚷:
“你以為你很有辯才出口成章,
有一付伶牙利齒巧舌如簧?!
我要撕碎你鼠大的身軀,
給赴宴的人們取樂玩賞!
小小的毛孩休要多嘴弄舌,
不然粉身碎骨沒有好下場!
小毛崽子,你給我趕快住口,
否則我要把你剁成肉醬!”
好孤兒,理直氣壯反擊爭辯:
“欸,我可沒有跟你欽達嘎·斯琴交談,
我是象圣主申述自己一孔之見。
我也不曾把你話語打斷,
只是向圣主表表由衷之言。
難道你連起碼的是非莫辨?
難道你想把蔚藍的大海霸占,
難道你想獨享圣主的恩寵?
難道小人就不能發言?
你為何跟我這般無味地糾纏?
對正確的見解如此反感?
難道你想獨霸碧綠的蒼海?
難道你想獨享圣主的恩霑?
你為何偏跟我這弱者作對,
不分青紅皂白盡耍野蠻?
斡難河的水用柳斗怎能汲干?
天上的彩虹用手怎能去攥?
伊德爾河的水流拿土怎能截住?
賢人的思想用權勢怎能禁限?
你應該虛心而又謹慎,
對正確的言論采納歡迎。
你應該改變蠻橫的稟性,
就是對錯誤的言談也須耐心指正。”
……
(翻譯:胡爾查、趙永銑)
——色道爾基等編《蒙古族歷代文學作品選》
《孤兒傳》是古代蒙古族以書面形式流傳下來的一篇民間敘事詩,羅卜桑丹津的《黃金史》、拉喜朋楚克的《寶聯珠》以及《成吉思汗傳》等書均有轉載。
如同《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一樣,這篇敘事詩也把成吉思汗描寫為老百姓所崇仰的理想圣主。有一次,他舉行盛宴,全民歡慶,眾大臣聚匯金帳論酒,對于酒的利弊,他們各執一端,莫衷一是,顯得愚昧僵化,孤兒得到成吉思汗的允許也參予論爭,大臣欽達嘎·斯琴以勢壓人,妄圖終止他的發言,但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孤兒取得了勝利。成吉思汗把他留在身邊, “賞賜他香甜的甘露,禮儀相待以示夸贊。”不過,贊美成吉思汗不是全詩的主旨,其主旨在于為孤兒立傳,歌唱卑賤者的聰明和勇敢。我們在這里選錄的,也便是《孤兒傳》中孤兒論酒和他據理駁斥欽達嘎·斯琴的內容,這些內容集中體現了他的才智和性格。
孤兒,是個生動的智者和斗士的形象。
論酒一節,在思想方法上,他貫徹了辯證觀。比如他說:“飲酒過分成疾病,適當飲酒實欣然”,反對過分,主張適量;又如,“象天鵝一樣聚齊,讓人們舉杯狂歡。休聽讒言而沉醉,勿中陰謀而貪杯”,主張朋友歡聚可以飲酒,但要人們警惕壞人利用縱酒以實現詭計陰謀;等等。這就避免了片面性和極端化,闡述了酒的利弊因人而異的觀點和正確對待飲酒的態度。他沒有具體反駁某個大臣的某個觀點,但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涵括了對所有大臣的批評。因為在他之前,九位大臣要么視飲酒為大逆不道、禍國殃民,要么提倡“要喝得前仰后合酩酊大醉,直喝得橫躺豎臥身體舒展”,各各陷入絕對、僵死的思維死角不能自拔。孤兒與眾大臣智慧之比,猶如朗星之于熒火。
如果論酒著重突出孤兒智慧,那么反擊欽達嘎·斯琴則既顯示了他的智慧又表現了他的勇敢。他針對欽達嘎·斯琴的責難一一予以駁斥,捍衛自己作為弱者的尊嚴和權利。他針對欽達嘎·斯琴的恫嚇,無所畏懼,轉守為攻。他巧妙地把成吉思汗拉在自己一邊,聲明是“向圣主申述自己一孔之見”,質問斯琴為什么要“獨享圣主的恩寵”。陷斯琴于被動之后,他進一步申張正氣,警告斯琴應該虛心謹慎, “改變蠻橫的秉性”。他以形象的比擬宣布真理的不可戰勝:“斡難河的水用柳斗怎能汲干?天上的彩虹用手怎能去攥?伊德爾河的水流拿土怎能截住?賢人的思想用權勢怎能禁限?”尖銳嘲笑了統治者用權勢禁錮思想的荒唐和愚蠢。
從論酒到駁難,作品賦予了孤兒機智、警策和富于哲理性的語言,大量使用反問,且又夾帶比喻,思辯力強,氣勢充暢,生動形象。從而較完滿地塑造了孤兒形象,表現了他的人格精神。
這篇敘事詩不重情節的曲折,而重場面的驚人。對過程的描寫極為簡潔,情節的變化大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完成,著力突出的是對話中人物的言論,由言論刻劃人物,表達思想。這種形式在蒙古民間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論戰式的好來寶和婚禮儀式類的辯論詞,都屬于此類性質的作品,民間婚禮歌中的論酒歌,也承襲了孤兒論酒的內容。
上一篇:《孟姜女十二月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孤兒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