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秣陵即今南京,它是歷史上六朝的建都之地。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頻繁的興衰更替中包含著極深刻的歷史教訓。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來南明福王朝亦建都于南京。明亡后,清代詩人有許多秣陵懷古之作,因為作者都是漢族文士,這類詩作幾乎一律抒寫亡國之哀和故國之思。這首《秣陵懷古》卻不落窠臼,別開生面。作者是滿族人,他站在滿族人的立場上看明朝與南明的滅亡,自有其真實的感慨和獨到的見解。
詩的前兩句是借景抒情。首句寫南京。“山色江聲”是指鐘山之色、長江之聲。秦淮自古繁華地,這里江山險要,有虎踞龍盤之勢。可是,如今已是一片凄涼景象。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明朝南逃的諸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但當福王即位時,清兵已入據北京。一年后,清兵攻入南京,福王當了俘虜。這句即暗指南明福王朝的滅亡。同時,明初建都南京,明太祖陵墓也在這里。因此,這句也寓有滄桑之感。次句則寫北京,點到了明朝的列祖列宗。明成祖以下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在北京西北的昌平縣境內,如今也是樹木蕭蕭,一派冷落。這兩句用環境描寫和氛圍的烘托,暗示出無論是南明福王政權,還是北京的明王朝,都已成為歷史陳跡了。
詩的后兩句是借事立論。對于明朝的覆滅,詩人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第三句的“中原”借指明王朝,因為明崇禎亡國以前,以北方為統治中心。“江左”指歷史上偏安江南的六代小朝廷。就是說,明朝的亡國和六朝那些一個接一個覆亡的小朝廷一樣,都是由于自身的奢糜昏庸所致。也即是:國家的興亡不在于所處的地理環境。“芳草何須怨六朝”,就是說,明朝的亡國是咎由自取,清興明亡是自然合理的,不必為此悼古傷今。“芳草”即香草,詩詞中常用以比喻忠貞的君子美德,這里借指那些悼古傷今的詩作。這是詩人獨到的見解,也表現了詩人真實的思想感情。
這首懷古詩,不僅感情真實,見解獨到,在藝術表現上也頗具特色。短短的四句,有寫景抒情,又有敘事議論,虛實相間,史論結合,在風格和意境上顯得深沉而開闊。
上一篇:施閏章《至南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黃任《西湖雜詩(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