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鐘明光·自挽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念酬恩愿尚違,卅年心事總堪悲。①
不才敢擬擎天柱,無處能容立地錐。
破國亡家徒有恨,赴湯蹈火義難辭。
料應化作啼鵑去,欲報慈烏再世期。②
【注釋】 ①卅(sa)年: 三十年,作者寫此詩時三十四歲。②啼鵑: 指杜鵑。《博物志》: 杜鵑生子,寄之他巢,百鳥為飼之,故江東所謂 “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是也。慈烏: 傳說母烏對幼烏有哺育之恩,幼烏長大后多銜食報答。故有 “慈烏”、“烏恩”、“烏私”之說。這里用 “慈烏”比喻 “慈母”。
【鑒賞】 鐘明光以 “自挽詩”為題,成詩三首,此為其一。這首七律以深摯的感情、真率的語言,抒吐了自己懷抱家國之恨,赴湯蹈火拯救國難的義膽忠心和烏恩未報的寸草愧悲,結尾表達了來世也要酬答慈恩的一腔衷情。字里行間,拳拳之心,充盈激蕩,感人至深。
起首兩句: “一念酬恩愿尚違,卅年心事總堪悲?!焙袩o限感慨,明明說“酬恩”之心時萌,卻又說總是沒有實現。在自責之慨中推出下句,飽含悲憤之情,顯出委婉沉郁的情致。雖是輕輕運筆,實則心力貫注,其深厚纏綿情味使人讀來九曲回腸。從章法上看,首聯出句以 “愿尚違”伏下一層 “悲”意,對句 “卅年心事”欲吐還吞,又挑出一個 “悲”字。這樣,兩句不但纏綿勾連,而且 “心事”雙關家國,遙接后邊三聯所敘事情,可謂句穩意深,工于發端。頷聯詩人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斗爭經歷和艱難處境: 曾經順應時代潮流,參加討袁軍,去完成歷史使命; 由于遭到敵人的搜捕迫害,無處藏身,終于出走南洋。頸聯中 “破國亡家徒有恨,赴湯蹈火義難辭”的 “徒有恨”應上聯的 “不才”而言,“赴湯蹈火”扣 “無處能容”而論。兩聯是說,正因為才具不高,所以救國壯志未酬,慈母恩未報,“徒有”家國之“恨”。也正因為是熱血男兒,以身許國,“敢擬擎天柱”,所以盡管環境險惡,“無處能容”,仍然赴湯蹈火,不避危險。這里暗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仲連蹈海意,表示了奮勇再戰,義無反顧的堅強決心。從章法看,頷、頸二聯,承“悲”而轉,做到盡情旋轉,而不恣意渲泄。且“一轉一深,一深一妙”(《藝概》),極沉郁頓挫之致。尾聯陡然振起: “料應化作啼鵑去,欲報慈烏再世期?!比谑氯朐?,自然暢達而意蘊豐富,強烈地抒發了作者酬恩報國的思想感情。這首詩從“一念酬恩”起手,至“欲報慈烏” 收綰,縱筆搖曳,宕出遠神,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遐想不盡。
這是一首絕命詩,但與過去的絕命詩寫法不同。它別處著筆,構思自然,宕挪伏應,抒吐暢達,無故作驚人之語,有深厚沉郁之情。結尾更是筆涉現實而思接帝鄉,傾吐了烏恩未報之憾,渲染出許身與國之襟懷,充分表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豐富的時代內容。
文章作者:韓子渝
上一篇:愛國詩詞《陶行知·自勉并勉同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謝覺哉·自洪湖脫險抵上海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