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魏源·寰海十章·其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聲。①
陰疑陽戰玄黃血,電挾雷攻水火并。②
鼓角豈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傾。③
全憑寶氣銷兵氣,此夕蛟宮萬丈明。④
【注釋】 ①城下盟:指簽訂屈辱和約,典出 《左傳·宣公十五年》。② “陰疑”句:《周易·坤卦》: “陰疑于陽必戰?!币馑际?“陰”盛會引起 “陽”的疑慮,而 “陰”不退讓,雙方定會發生沖突。又: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焙谏珵樾?,“玄黃”指血的顏色。③鼓角: 戰鼓與號角,此代指英軍。琛 (chen) 珠: 珠寶。海王: 海龍王,比喻英國侵略者。④蛟宮: 龍宮,比喻英軍巢穴。
【鑒賞】 魏源的 《寰海十章》,是以鴉片戰爭為題材的七律組詩,作于1840年至1841年。這里選析其中一首。
1841年5月,侵華英軍包圍廣州,廣州軍民奮起御敵,而號稱“靖逆將軍”的奕山卻秉清廷意旨,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簽訂《廣州和約》,向英國侵略者割地賠款,不戰而降。詩人對此無比憤慨,寫下此詩,揭露和鞭撻清廷腐敗無能、茍安投降的賣國罪行。
首聯通過鮮明的對比,展示了愛國軍民的抗敵斗志和投降派的可恥行徑。城上旌旗飄揚,抗敵怒潮洶涌,軍民們同仇敵愾,豪氣干云,決心為守疆保國而戰,不料當權者卻已與敵人訂立屈辱投降的“城下之盟”,致使殺敵衛士的滾滾怒潮被媚外求和的落潮聲所替代。一個 “盟” 字,隱蓄著多少憤慨; 一個“落”字,充滿了無限憂思,作者愛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
頷聯前句化用 《周易》之語,比喻中國人民與侵略者勢不兩立,奮起反抗;后句直接描述抗敵義軍如電閃雷鳴在雨水和炮火中浴血苦戰,奮勇殺敵。語調鏗鏘,節奏促迫,表現了愛國軍民守土抗戰的決心和怒殲敵人的氣概,反襯出投降賣國者的怯懦與卑劣,從而為下文的揭露與諷刺作好鋪墊。
頸聯滿含憤慨地質問: 難道英軍真是從天而降的神兵,我們就應該將珍寶拱手傾倒給 “海上霸王”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然而,眼前的事實又如何呢?尾聯詞氣一轉,運用諷刺筆法揭示出 “城下盟” 的實質和后果: 清廷統治者全靠奉送錢財寶物來止息戰爭,以求一時之茍安,令中華珍寶落入英軍之手,在其巢穴大放光明。清王朝的昏聵無能,侵略者的貪婪張狂于此暴露無遺,辛辣的嘲諷中飽含著詩人一腔義憤和憂國之情。
這首詩首尾相照,對比鮮明,情景兼具,翻跌有致,揭露與諷刺并用,是一篇切中時弊、發人深省的詩作。
文章作者:林心治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子龍·秋日雜感·十首·其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