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張光厚·五月九日之感言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欲把河山換冕旒,安心送盡莽神州。①
君王歡喜生民哭,都在今朝一點頭。
鞭笞繩縛太難堪,一一傷心不忍談。
讀罷全文為痛哭,此何如事竟心甘!
【注釋】 ①冕旒 (mianliu):皇帝戴的帽子,此指皇帝。莽神州:遼闊廣大的中國。
【鑒賞】 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處于極為動蕩的境地。1912年3月,革命的勝利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他就任臨時大總統。緊接著他又緊鑼密鼓地為復辟帝制作準備。為了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他竟不顧國人的反對,一意孤行,于1915年5月9日簽訂了日寇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屈辱條約的簽訂,引起全國上下的極大震動和強烈反對。這兩首詩,作者懷著滿腔憤怒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和賣國罪行。
第一首詩的一、二兩句,直接揭露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險惡用心。為了登基稱帝,竟然與日本帝國主義狼狽為奸,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把中國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以換取一頂皇帝的冠冕。其中 “安心” 二字,刻畫了這個竊國大盜喪心病狂,無恥之極的丑惡情態。用一 “送”字則揭露了條約的不平等和賣國賊奴顏婢膝的可恥嘴臉。第三句 “君王歡喜生民哭”,是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人民的災難和獨夫國賊的一己之快。“君歡”、“民哭”,屈辱條約的惡果不言自明,兩相對比,作者的愛憎之情涇渭分明。結尾一句 “都在今朝一點頭”,可說是上一句的因,一經倒裝便更具批判性。國家危亡,生民受難竟都在這“一點頭” 之間,民族的命運竟與個人實現其狼子野心密切相連,這足以令人震驚和產生極大憤慨。這“一點頭” 也使賣國賊被永遠釘在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首詩語言平實樸素,通俗流暢,詩人直抒胸臆,其譴責之意憤怒之情溢于言表,至今還能激發讀者的愛國之情。
第二首詩則變化角度,把著眼點轉移到詩人自己。作者把亡國的二十一條比喻為繩索皮鞭,人民難以忍受捆綁和鞭打的痛苦。“一一傷心”,既指條約每一條都令人憤慨傷心,又可指全國人民個個痛心疾首。這表達了詩人對不平等條約的徹底否定。第三句進一步寫自己讀罷條約全文后大放悲聲、表現了他對國家,對人民極度擔憂的感情。最后,作者從內心深處進發出 “此何如事竟心甘”的呼喊,情緒激烈昂揚一反前三句的壓抑低緩,表現了不甘屈服的堅強意志,也顯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民族責任感,是詩人愛國主義思想的強烈體現。這一句也把詩情推到高潮。
這首詩前三句平緩凝重,最后一句急促高揚,全詩前抑后揚,給人以勃勃向上的鼓舞力量。最后一句既是詩人的吶喊,也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不甘屈服、堅決反抗侵略奴役的偉大斗爭精神。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得到最充分的證實。
文章作者:曹繼建
上一篇:愛國詩詞《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楊炯·從軍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