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楊炯·從軍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②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③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④
【注釋】 ①西京: 長安。②牙璋: 古代發兵所用的兵符,此指代主將。鳳闕: 漢武帝于長安造鳳闕,為長安之標志,故常借指長安,亦代指皇宮。龍城: 漢時匈奴祭天之所,故址在今蒙古鄂爾渾河東側。此借指敵方要地。③凋: 凋落。凋旗畫,意為使旗幟上的繪畫黯然失色。④百夫長: 古代軍隊里的低級軍官。
【鑒賞】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擾固原、慶陽 (在今甘肅省東部)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借樂府舊題作此詩,抒發了投筆從戎的愛國理想。
這首詩結構十分嚴謹,沿著邊情告急——京城出師——圍敵激戰這一進程,插入了作者的言志抒懷。首句寫邊關告急,用筆精練而形象。古代烽火臺上點火報警,按敵情輕重增減火把數量,一把火報到所管州縣,二把火以上才上報京城。“烽火照西京”,把邊塞烽火與遙隔千里的西京 (長安) 用一“照”字相連結,不僅表示邊情已報到京城,而且形象地顯示出烽火相逼的緊迫態勢。第二句承上啟下,道出了詩人因 “烽火” 而內心不平靜,開啟下面出師、圍敵、激戰這些男兒報國的場面,為抒情言志作了鋪墊。最后兩句與“心中自不平”緊相照應,這 “不平” 發為詩人的心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在“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這一場苦戰、惡戰的場面之后,再表達投筆從戎的決心,更加充分地顯示出詩人矢志報國、不計生死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氣概。值得注意的是,“寧為百夫長”與“牙璋辭鳳闕”也暗相照應。牙璋,古時發兵所用的兵符,有兩塊,分掌于皇帝和主帥手中,這句指主帥受命后,辭別鳳闕,率師出征的威風場面。“百夫長”,泛指低級軍官,這句透露出詩人非為 “牙璋”威權所動,甘作最低級軍官,但求報國的心跡。可見,這首詩描述事件進程,一環扣一環; 言志抒懷,前后緊相照應; 且事件描述與抒懷言志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突出的特點是側寫。唐代邊塞詩中,多有朔風冰雪、軍旗戰鼓等描寫,此詩的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則通過風、雪、旗、鼓的描寫,襯出了 “鐵騎繞龍城(敵人巢穴)”戰斗的激烈艱苦。漫天大雪使軍旗上的圖畫黯然失色,呼嘯的北風掩不住戰鼓雷鳴。“風雪”這一自然環境與 “旗鼓”這一軍旅象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一場苦戰惡戰的情景躍然紙上。唐人張說謂楊炯“文思如懸河注水”(《舊唐書·楊炯傳》),觀此詩,鏗鏘剛健,慷慨激越,確如此說。
文章作者:薛新力
上一篇:愛國詩詞《張光厚·五月九日之感言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賀錦齋·浪淘沙·仰望蔚藍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