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丘逢甲·春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①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注釋】 ①潸 (shan):淚流滿面的樣子。
【鑒賞】 這首七言絕句寫于1896年5月5日。按夏歷計算,這一天正是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后一周年。對一個鄉(xiāng)土情深的愛國知識分子來說,這一天實在是一個痛苦的日子,屈辱的日子,悲憤的日子。這首詩不是一般的排遣春愁之作,它直抒胸臆地宣泄了詩人恥于國土被割的憤慨,苦于家鄉(xiāng)淪陷的哀痛。
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抒寫真摯沉痛的感情。抓住時光流逝、季節(jié)更替中的某種富有特征性的細節(jié),從而喚起鮮明強烈的今昔對比,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是我國古典詩詞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我們讀歐陽修的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感到這一點,讀崔護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也感到這一點。這些都是明顯地著眼于歲月的更迭來構思起興的。至于比較含蓄婉曲地描寫物換星移、景是人非,表現(xiàn)歷史滄桑變化的,那就更多了。《春愁》正是沿用了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然而它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比之個人的悲歡離合要廣闊得多,重要得多。
為什么春愁難遣而云山遠眺呢?原來翻開日歷一看,這是一個觸目驚心、令人潸然淚下的日子。臺灣是詩人的故鄉(xiāng),是哺育他成長的地方。他的祖輩和母親都葬在臺中,那里有他熟悉的山川景物,有同他休戚相關的父老鄉(xiāng)親,有同他一起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友,這一切怎能不引起他的眷戀和遐想呢?去年春天的今日,日本帝國主義從祖國母親的身上割去了臺灣,使當時臺灣的四百萬同胞淪為亡國奴。現(xiàn)在,第二年的春天又到來了,四百萬同胞還在日寇的鐵蹄下同聲痛哭呵!作為一個曾經堅決抗擊過日本侵略的臺灣籍愛國詩人,面對著這樣一個割土喪權、摧肝斷腸的國恥國難之日,該有多少難忘的往事在他心頭翻滾,該有多少國家仇民族恨在他的筆尖奔騰! 要說 “愁” 的深重,他真可謂 “憂端如山來”,“落紅萬點愁如海” 了。但這是一種懷鄉(xiāng)憂國之愁,與一般文人筆下那些閨怨閑愁、秋怨春愁比較起來,卻是高低有別,大異其趣的。
文章作者:陳淑寬,艾虹
上一篇:愛國詩詞《宗澤·早發(f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杜甫·春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