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屈原廟賦》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鄉。伊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賦《懷沙》 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 忽終章之慘烈兮,逝將去此而沉吟。
吾豈不能高舉而遠游兮,又不能退默而深居。獨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而改行。茍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馮夷教之以上訴。歷九關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峽山高兮崔巍,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黽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于玉瑩兮,彼乃謂子以非智。惟高節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以免于后世。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區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
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四月,蘇軾的父親蘇洵卒于京師。英宗贈蘇洵光祿寺丞,并敕官府備船載蘇洵之柩回四川。蘇軾兄弟選擇水路,自汴水、入淮河,沿江而上,經江陵人蜀,護喪回家。當他們路經屈原的故鄉秭歸的時候,瞻仰了香爐坪的屈原廟。屈原廟建成于唐朝元和年間。歷代屢有廢興。廟的周圍,崇山峻嶺,清溪蜿蜒,景色頗為壯觀。蘇軾面對滾滾東去的大江,遙望遠方的重山疊嶂,聯想到屈原坎坷的一生,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屈原廟賦》。
從文體上看,這是一首騷體賦。所謂騷體,也就是楚辭體。秦漢以后,楚辭作為一種文體,開始向兩個方向分化,形成了騷體和散體兩大支流。或者叫騷體賦和散體賦兩大支流。秦漢以后的騷體賦,形式上與楚辭并無區別,可是,騷體賦逐漸洗去了楚辭的地方色彩,也不再具有戰國時期楚文化那種雄奇瑰麗、氣象萬千的氣魄。騷體賦的本質是詩,以抒情為主。與后起的五、七言詩相比,騷體賦較少形式的束傅,是一種輕便靈活的抒情形式。篇幅則多短篇小什,風格則以流暢為宗。自兩漢至魏晉南北朝,五、七字詩經過了漫長的孕育成熟過程。騷體賦的地位日趨下降。可是,因為它的自由靈活,所以作為一種抒情形式,仍有其存在的價值,事實上也出現了一批可誦之作。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司馬相如的《長門賦》、蔡文姬的《悲憤詩》、王粲的《登樓賦》,一直到蘇軾的《屈原廟賦》,都是經歷了時間考驗的佳作。騷體賦發展到宋代,從整體上說,早已衰落。蘇軾的《屈原廟賦》,事實上已是騷體賦的回光反照。蘇軾的賦,得力于他的詩文,尤其得力于他的散文功底。這和六朝作家的情況正好相反。六朝作家的駢文,得力于他們賦的功底。所以,六朝作家的散文向賦靠攏,成為駢文。而宋人的賦,則向散文靠攏,成為前后《赤壁賦》那樣的文賦?!肚瓘R賦》雖非文賦,仍屬騷體,可是,它那文從字順、舒緩流暢,意到筆隨的風格正是宋代散文的典型風格。
從內容上看,《屈原廟賦》并沒有比一千多年前賈誼所作的《吊屈原賦》提供更多的東西。賈誼在文中嘆息屈原“逢時不祥”,蘇軾則在賦中感唱屈原“懷謹佩蘭而無所歸”。賈誼指責那個時代是“鸞鳳伏竄兮,鴟鸮翱翔。阘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蘇軾則在賦中譴責那個社會是“賢者畏饑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賈誼認為“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蘇軾則以為“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令人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屈原的作品,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而能引起一代又一代文人學士的強烈共鳴。即是說,屈原的作品中包括了一種超越了那個特定時代的內容。文學史不僅是創作的歷史,也是文學作品被人們接受的歷史。不同時代的讀者,他們根據自己各自的經歷、思想和審美體驗去理解屈原及其作品,不斷地給作品以新的解釋、新的補充和發揮。當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人們十分自然地強調屈原的愛國。而在封建社會的特定條件下,愛國又和忠君聯系在一起。當社會的內部矛盾比較尖銳的時候,人們便十分自然地強調屈原的舉賢授能的政治理想。可是,屈原的作品之所以產生了幾千年的影響,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因為屈原及其作品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huci/20181029775.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離騷》中反復抒發的,就是一種信而見疑、忠而受謗、欲留不能,欲去不忍的悲劇感情。正是這種悲劇命運,打動了千百年來文人學士的心,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從這首賦的表現方法上看,除了行文的特點外,還有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騷體賦以抒情見長?!?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quyu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屈原廟賦》表現方法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它的抒情方式上。首先,作者采用我國古典詩歌中常常采用的變換抒情主人公的方法。我們不妨將它和賈誼的《吊屈原賦》作一比較。賈賦完全是作者的口氣,抒情主人公始終很明確,就是作者自己。蘇賦則不同,時而是作者自己,時而是屈原。過渡并不明顯,事實上也沒有必要去嚴格區分。至少在讀者那里,不會感到有嚴格區分的必要。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效果,使讀者更加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和屈原相通的。作者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評介屈原,而是和屈原一起,經歷那種矛盾痛若的精神折磨,經歷那種錯綜復雜的感情變化。其次,作者充分利用了騷體句式上的靈活性,用參差不齊的結構,使作品同時兼有詩歌的抒情之美和散文的自由流暢之美。這種變化也不是任意變化、不講章法,而是運用騷體的常見句式,靈活地加以變化,以保持整體風格上的統一。這首賦雖然以抒情為主,但是,它實際上包含了敘事、描寫、議論的成分。賦的開始介紹了作賦的緣由,這是敘述。接著是想象屈原放逐南遷的心情與情景,其中既有敘述 (如“伊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又有議論(“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之為難”)、描寫(“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第二大段,基本上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極寫屈原內心的矛盾痛苦,至段末的“峽山高兮崔巍”,又自然地從歷史返回現實,由心理描寫轉向景色的描繪。第三大段,首先點明現實與歷史的相似,屈原雖然已經仙逝一千多年,可是世界卻是愈來愈狹隘而難以生存。接著突出描寫了屈原“違國去俗死而不顧”的決心。最后一段是抒情化的議論,抒發了自己對屈原的同情與感慨。在統一的,而又多變的句式中,作者融敘事、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而以抒情貫穿全文,將描寫、議論、敘事都抒情化了。
上一篇: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屈原廟賦》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