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長安秋望》唐山水詩鑒賞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此詩寫長安郊野秋色。詩中所寫為遠景,故題“望”字。詩人的立腳點可以是城里,也可以是城外。
入眼的第一景是樓閣和“霜樹”。“霜”字的色彩最濃; 霜林染醉,是秋天最富有特點的景物。所以,“霜樹”二字是不露痕跡的渲染。由此可以確切知道: 此時正是深秋。但“霜樹”不是主景,絢爛的紅葉只是作為樓閣的襯托。這樣安排,可以收到掩映生姿的效果。樓倚霜樹之外,可見樓閣之高。接著寫詩人在樓上望中所見。這里先下“鏡天” 一語極寫秋空的明潔; 詩人把“鏡”和“天”兩種不相同的事物合成一個意象,強調這兩個事物在此種特殊情況下的同一性方面。盡管如此,詩人似乎仍感到不能窮盡其意,緊跟著追上一筆:“無一毫”。就是說,這天宇沒有一絲云翳,如同偌大一面圓鏡不染纖塵。須說明的是: 唐人用的是青銅鏡,和今天的玻璃鏡不同; 知道這區別,對于確切了解詩的意象,是必要的。這一景從澄朗的秋空著筆,實寫秋氣的清爽高曠。
前二句合起來,是氣氛的烘托,為后二句作鋪墊。
第三句是轉承。“南山”是實景; “秋色”從綜括前二句而來,相對具體景物說,它是一種抽象。詩以“秋色”與“南山”作對比,賦予“秋色”具體可感的形與勢。但這個對比,并不僅僅著眼于二者之“高”,而且是以形象上的某些共同特點為基礎。春夏的山色,是一片郁郁蔥蔥,而經秋之后草木凋零,則顯出嶙峋突兀的形貌,氣象也自不同。結句說“氣勢兩相高”,字面上,“氣”屬于“秋色”,“勢”屬于“秋山”,說二者爭高而不相下,實際上是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寫氣爽秋高。這一句是點睛之筆。
此詩起較為平易,承接的一句突兀而工煉。三、四句造語更為警拔,這兩句一出,全詩的境界就升華了。在景色中,表現出詩人杜牧開闊的胸襟和豪爽的意氣。前人評杜牧詩清新俊拔,這首五絕即是一例。
上一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趙翼《陽湖晚歸》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