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播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發。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如得碧紗籠。
木蘭院,在揚州惠昭寺。據載:王播少孤貧,曾客此院,隨僧齋餐。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或曰:齋罷而后擊鐘)。后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游,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因此,播繼以此二絕句(事詳王定保《唐摭言》及計有功《唐詩紀事》)。此二絕句,記述木蘭院的變化及僧人對于王播所采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從而揭示炎涼世態,即不正常的社會人心。
第一首側重寫木蘭院的變化。30年前,“木蘭花發院新修”,頗有些興旺發達的氣派。這是作者的舊游地。如今再到,事過境遷,所謂“樹老無花僧白發”,已充滿衰颯景象。前后變化,既體現于外在物境,又與人事相關,對比十分強烈,而詩篇對此并未全盤托出。如:有關寺院,只說從前,不說現在;有關諸僧,只說現在,不說從前。但是,有關寺院與諸僧的前后狀況即可想而知。
第二首側重寫諸僧的態度。30年前,作者是一位窮書生,諸僧不僅瞧不起他,而且還作弄他。當他上齋堂時,諸僧即已食罷,各自散去,并對著他擊鐘。阇黎,梵語阿阇黎之簡稱,指僧人。30年后,寺院舊題皆為灰塵所污,但因作者身份不同,他所題詩,始得特級保護,即以碧紗籠罩起來。詩篇選采飯后聞鐘及碧紗籠句這兩個典型事件,顯示諸僧態度變化,對比同樣十分強烈。其中,“慚愧”二字,可見諸僧當時乃有意作弄,其舉動及丑態,甚可憎恨;而“始得”二字,則可見如今突然變化,其嘴臉亦甚可鄙。
兩首詩所寫,雖為寺院中情事,但卻暴露了整個社會人心。所謂“舊游之感,惻惻動人”(黃叔燦《唐詩箋注》),諸僧態度變化,實在令人寒心。
上一篇:孟郊《洛橋晚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韓愈《題木居士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