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于有為;四十以后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十、七十致仕,蓋審之矣①。人亦有少年退縮不任事②,厭厭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動喜事者,皆非常理。若乃以見事風生之少年為任事,以念頭灰冷之衰夫為老成,則誤矣。鄧禹沉毅③,馬援矍鑠④,古誠有之,豈多得哉!
【譯文】人的念頭、想法與身體中的氣血同時消長。四十歲以前是個進心,這時識見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而敢于有所作為。四十歲以后是個定心,這時識見已經穩定而遇事能夠酌量而行。六十歲以后是個退心,這時見識雖真但精力已經不濟了。這一規律,未必人人相同,但大體是這樣的。古時候,四十歲出去做官,六十歲、七十歲辭官退休,這樣做是很審慎的。人也有少年退縮不敢承擔工作的,少氣無力好像將死的人;也有到老年還狂躁妄動喜歡多事的,但這都不合常理。至于認為遇見事情風風火火的少年人可以承擔重任,念頭灰冷的衰弱老人是老成,也是錯的。東漢的鄧禹年少時即深沉而剛毅,東漢的名將馬援老而勇健,像這樣的人古代是有的,但豈能多得!
注釋
【注釋】①審:慎重。 ②不任事:不勝任工作。 ③鄧禹:東漢光武帝時人,幼游學長安,與劉秀善,劉秀統一中國,鄧禹多與之謀劃。劉秀繼位,拜鄧禹為大司徒,鄧禹時年二十四歲,史稱“行淳內篤”。見《后漢書·鄧禹傳》。 ④馬援矍鑠:馬援,東漢名將,屢建奇功,征五溪蠻時,年已八十四歲,嘗言: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說: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后卒于軍。見《后漢書·馬援傳》。矍鑠,老而強壯。
上一篇:小人有恁一副邪心腸,便有一段邪見識;有一段邪見識,便有一段邪議論;有一段邪議論,便引一項邪朋黨,做出一番邪舉動。其議論也,援引附會,盡成一家之言,攻之則圓轉遷就而不可破。其舉動也,借善攻善,匿惡濟惡,善為騎墻之計。擊之則疑似牽纏而不可斷,此小人之尤而借君子之跡者也,此藉君子之名而濟小人之私者也,亡國敗家,端是斯人。若明白小人,剛戾小人,這都不足恨,所以《易》惡陰柔。陽只是一個,惟陰險伏而多端,變幻
下一篇:古之論賢不肖者,不曰幽明則曰枉直,則知光明洞達者為賢,隱伏深險者為不肖。真率爽快者為賢,斡旋轉折者為不肖。故賢者如白日青天,一見即知其心事。不肖者如深谷晦夜,窮年莫測其淺深。賢者如疾矢急弦,更無一些回護。枉者如曲鉤盤繩,不知多少機關。故虞廷曰“黜陟幽明”,孔子曰“舉直錯枉”。觀人者之用明,舍是無所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