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詠牡丹詩鑒賞
王建
澹蕩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
時過寶地尋香徑,已見新花出故叢。
曲水亭西杏園北,濃芳深院紅霞色。
擢秀全勝珠樹林,潔根幸在青蓮域。
艷蕊鮮房次第開,含煙洗露照蒼苔。
龐眉倚仗禪僧起,輕翅縈枝舞蝶來。
獨坐南臺時共美,閑時古剎情何已。
花間一曲奏陽春,應為芬芳比君子。
大凡古代歌詠牡丹的詩詞,其中的牡丹除了生長在皇城都市,便是養植在世間庭院。對于佛家寺廟中的牡丹的歌詠,是極少的。因此,這特殊環境中的牡丹花,便自然給人以別具風度的印象,從而產生新鮮奇特的美感。
那么,這種新鮮奇特的美感在于何處?它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唐詩人王建的《牡丹花歌》。
“澹蕩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寥寥十四字,概括了牡丹所處的環境和地位。“澹蕩韶光”,這里指春日中佛寺古廟中的氣氛。在這春光明媚的環境中,牡丹以她獨具的特色在春風里盛開。作者“時過寶地”尋覓著芳香走來,看見新時的牡丹花已在昔日的草木叢中開放。“曲水亭西杏園北,濃芳深院紅霞色,”道出了牡丹生長的確切方位:在那“曲水亭西”的呇園北面,牡丹如赤霞燦爛,幽深的庭院中充滿著濃郁的芳香。以下兩句,道出了生長在青蓮(佛寺)中的牡丹秀美與明艷,美于神話中的“珠樹林”。在這樣的環境中,“艷蕊鮮房次第開,含煙洗露照蒼苔”,牡丹花在薄霧中身披晨露,竟相開放,同時又為“蒼苔”所映襯,更進一步渲染了氣氛。這里,有著世間的“舞蝶縈枝”,但沒有了世間的脂氣粉香;有著自然天成的雕塑,沒有了喧嚷的觀賞、俗氣的評價。此間只有倚杖龐(大)眉的老僧起居,只有彩蝶縈繞著樹枝輕盈自如地飛來飛去。
以下兩句主要寫觀賞者的心情。“獨坐南臺”時物我兩忘的靜觀與妙悟,怡然自得地漫步在佛寺古剎之中,心情會是怎樣! 在這種境界中,人們的胸襟可以得到洗煉與凈化,將塵世的種種苦悶與煩惱拋入云霄,從而領略到一種出神入化的快樂。加之花叢間蕩漾著“陽春白雪”的旋律,如何不產生新鮮奇特的美感!正是產生了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原始回歸感,故而作者以“應為芬芳比君子”作為結句,將這種純凈的芬芳比作正人君子,從而使詩的意境得以升華。可見作者工力之深。
上一篇:韓琮《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韓琮《詠牡丹未開者》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