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薔薇花》詠薔薇詩鑒賞
陸暢
錦窠花朵燈叢醉, 翠葉眉稠裛露垂。
莫引美人來架下,恐驚紅片落燕支。
薔薇花盛產于我國,是最常見的花種之一。花色有白、紅、粉紅之分,這首詩所詠的當是紅薔薇花。在詠花詩中,有的重在描繪其美,有的重在表現其香,有的二者兼具,本詩意在前者。
詩的前兩句,以比擬手法細致地描寫了薔薇花的具體形象。“錦窠”,原意是彩緞挽成的花結,這里用以形容薔薇花的美麗姿態,它燦爛奪目,光采照人,在花叢中好象喝醉酒似的臥在那里。歷代詩人表現花的開放情形,都很注意動詞的選用、如“笑”、“含”、“發”等,這里用個“醉”字,極其準確、鮮明,把薔薇花的豐姿意態活畫出來,同時使靜態的花富有動態之美,充溢著濃郁的感情色彩,可見詩人在字詞上是很下功夫的,起筆不凡。“翠葉眉稠裛露垂”,這一句集中筆墨寫花葉,葉子翠綠而又稠密,上面掛滿露珠,在陽光雨露的哺育滋潤下,分外的嬌嫩,它微微地下垂著,好象很害羞的樣子。花朵醉臥,花葉低垂,紅綠交相輝映,在翠葉的襯托下,不言而喻,花就更顯得嫵媚增色了。就這樣,詩人從花到葉對薔薇花的整體形象給予了細致的刻畫,活現在人們的面前,增強了實感,讀其詩如賞其花。
詩的后兩句“莫引美人來架下,恐驚紅片落燕支”,又從另一個角度以夸張反襯的手法,進一步地描繪了薔薇花之美,辟出一個很高的藝術境界。應該說,前兩句詩的正面描寫已給讀者造成了強烈的印象,而要生出一番新意,必須別開生面,于是詩人想到:不要引美人來到花架之下,因為那樣會使她臉上擦的胭脂驚落下來的,從而更突出花色的鮮艷動人。這一手法,顯然也是繼承和吸用了我國古詩中的創作藝術,如李白的《清平調辭》第二首中,有“一枝濃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之句,是寫牡丹花極美,即使巫山神女見了也自恨不如。兩者藝術表現頗為相類,但此處并非完全摹擬,而是獨創。詩人以豐富的想象,虛實相生,更加突出了薔薇花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就這樣,在這首小詩中,由于運用了多種的手法,靈活變化,顯得新穎別致,確乎有一唱三嘆之妙。
上一篇:白居易《戲題新栽薔薇》詠薔薇詩賞析
下一篇:章孝標《劉侍中宅盤花紫薔薇》詠薔薇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