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詠夾竹桃》詠夾竹桃詩鑒賞
王世懋
名花逾嶺至, 猗娜自成蔭。
不分芳香色,猶余歲晚心。
絳分疏翠小,青入嫩紅深。
本識仙源種,何妨共入林。
有人奇怪,盛夏怎么也能看到桃花?其實是看錯了,那不是桃花,而是夾竹桃。盛開的夾竹桃花色艷麗,宛如桃花。據《花鏡》載:“其花似桃,葉似竹。”這把此花命名的意義點明了。明人王世懋寫了三首詠夾竹桃的五言詩,上引是其中的第一首。
詩的第一句,寫夾竹桃的故鄉在嶺南,據《學圃余疏》載:“夾竹桃與五色佛桑,俱是嶺南北來。”據今人考證,夾竹桃原產伊朗,后來移植到印度、中國、尼泊爾與歐洲。今天我國南方與江南,都遍栽夾竹桃。但北方的夾竹桃植株矮小,宜于盆栽。 “猗娜自成蔭”,是形容此花樹身高大,綠葉成蔭,在夏天可為人遮陽擋暑。中間二聯是寫夾竹桃的風姿;三、四兩句說明夾竹桃在夏天開放,不同春卉爭妍,到冬天葉綠依然,猶有松竹“歲寒”之心;五、六兩句描繪花開時光景,花色繁富,似乎顯得翠葉疏小,兩相掩映,更襯出花的紅嫩鮮麗了。王世懋在另一首詠《夾竹桃》詩中的一聯:“布葉疏疑竹,分花嫩似桃。”與上面的四句參照來看,意義實相仿佛;而且以詩的語言,把《花鏡》說明夾竹桃的形狀加以美化了。確實,夾竹桃把桃花的艷冶和翠竹的疏朗、熱烈與瀟灑聚于一身,在花卉中實為罕見。末兩句是詩人從《桃花源記》而引起的聯想:夾竹桃與桃花本應相識,何妨與桃花種在一起,蔚然成林,點綴在桃源景色之中。他在另一首詩中則把夾竹桃直接說成桃花。驚疑地詠道:“何來武陵色,移植向深閨?”明代文學家唐順之曾為夾竹桃寫了一首七律:“桃竹舊傳分碧海,竹桃今見映朱欄。春至芳香能共遠,秋來花葉不同殘。疏英灼灼分叢發,密蕊菲菲對節攢。不信千年能結子,錯疑竹實待棲鸞。”道出了夾竹桃花葉的各自妙處。
上一篇:唐順之《夾竹桃》詠夾竹桃詩賞析
下一篇:馬福娥《卜算子夾竹桃》詠夾竹桃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