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花心動芍藥》詠芍藥詩鑒賞
曹勛
密幄陰陰, 正嘉花嘉未, 盡成新翠。 蕙過雨, 牡丹初歇, 怎見淺深相倚,好稱花王侍。秀層臺、重樓明麗。九重曉,狂香浩態,暖風輕細。 堪想詩人贈意。 喜芳艷卿云, 嫩苞金蕊。 要看秀色,收拾韶華,自做殿春天氣。與持青梅酒,趁凝竚、晚妝相對。且頻醉,芳菲向闌可惜。
《本草綱目》一書中說:“芍藥,猶婥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約,故以為名。處處有之,揚州為上,謂之得風土之正,猶牡丹以洛陽為最也。”這種花卉在我國歷史悠久。《詩經鄭風》中就有句說:“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以后歌詠芍藥之詩更比比皆是。曹勛此詞精心刻畫芍藥的芳香和色態,在眾作之中,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詞一開頭,描繪的是暮春特有的景象,“密幄陰陰,正嘉花嘉木,盡成新翠。蕙圃雨過,牡丹初歇,怎見淺深相倚。”首句用“密幄”來形容茂密的花木。暮春之時,花木正是葉片十分繁盛之時,生機蓬勃,所以俗稱此時樹木為“關門”之時,即枝葉茂密,已經看不透了。所以詞人接著又寫道:“正嘉花嘉木,盡成新翠。”花卉樹木都已換上翠綠的新裝了。春事已經剩下不多了。下邊,詞人寫得更加具體細微:花圃經過了一場雨水之后,不象原先那么“熱鬧”了,不僅其他春花,就是牡丹也在不久前凋落了。哪里還能看到那淺深相倚的花王花后呢? 不過就在此時,芍藥卻是方興未艾,正值妙齡,詞人說它“好稱花王侍。”花王是指牡丹。“侍”即侍從,意思是這芍藥花太美了,確實稱得上是牡丹花的“侍從”。此語是有來由的。唐代詩人羅隱在《牡丹》一詩中說:“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此后人們便沿用此意了。如邵雍《白芍藥》一詩中就有“要與牡丹為近侍,鉛華不御學梅妝”的句子。曹勛此句也是化用羅隱的詩句。接著這句之后,詞人便十分具體地描繪芍藥花的美態,先說它“秀層臺,重樓明麗。”意思是芍藥以它美麗的姿容把層層高臺點綴得十分秀美。也把重重樓閣點綴得更為明麗了。然后又轉出另一個畫面:“九重曉,狂香浩態,暖風輕細。”“九重”即指皇帝所在的京城。“狂香浩態”是借用唐代詩人韓愈的詩句。曹勛此處用了韓詩首句中的前四個字來表現芍藥之香美,倒也貼切。這三句詞,首句用三個字極寫環境,主要寫明地點和時間;次句四個字極寫芍藥的香氣和姿態。寫香稱其為“狂香”,說明其香特別濃郁,沁人心脾,寫態謂之“浩態”、“浩”字一是言其大。芍藥花朵較大,類同牡丹。例如有一種叫冠群芳,花朵“廣可半尺,高可六寸,深紅堆葉”(《廣群芳譜》)。二是言其多。千朵萬朵,壓低枝頭,最后一句又歸為環境描寫:早晨,那溫暖的東南風又輕又細,徐徐吹來,帶著縷縷花香,詞人心里暢快極了。
下片第一句:“堪想詩人贈意。”緊承上片后兩句。“詩人”當指韓愈。由眼前芍藥的芬香和色態,詞人體會到了韓愈對這種花的芳香與姿態所作的描繪是太確切了,也似乎領會了韓愈賞花時的神情意緒。隨后二句著重寫芍藥的鮮艷:“喜芳艷卿云,嫩苞金蕊。”前句極寫其艷,“卿云”又稱“慶云”、“景云”,古人以此為祥瑞。那么卿云什么樣呢? 《史記·天官書》中說:“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縈輪囷,是謂卿云。”也即“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虞舜《卿云歌》)。此處詞人的意思是說芍藥花那鮮艷的色彩簡直可以同絢麗的卿云比美。后句描寫更加精微細致:說它的花苞柔弱而鮮嫩,其花蕊更現出金黃的顏色,特別醒目。嫩嫩的花蕾,金燦燦的花蕊,誰能說不鮮呢? 緊接著,詞人又從色上繼續著筆:“要看秀色,收拾韶華,自做殿春天氣。”“韶華”即春光。“殿春”是從芍藥開花的時節上說的。芍藥“榮于仲春,華于孟夏”(《廣群芳譜》)所以別名又叫婪尾春。 宋人陶穀在《清異錄》一書中說:“唐末文人有謂芍藥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后之杯,芍藥殿春,亦得是名。”此處詞人的意思是:如果從秀色上看。那么,芍藥更為突出。它開在春末眾芳零落之時,做為春天的“殿軍”,收盡春光,集于一身。春給予眾芳的美色都被它單獨占有了。它是春天最后的花卉之一。又是在春末最能體現春色之美的花卉之一。
詞的最后幾句,主要表現的是詞人自己賞花酣酒時的情狀。首先,“與持青梅酒,趁凝竚、晚妝相對”幾句充分表現出詞人的憐花之心。花開能有幾時?這美麗的芍藥花不久也會凋謝的,現在趁著它方興未艾,亭亭而立,如晚妝美女一樣妙嫚之時,趕快拿來美酒,邊飲邊賞吧。爾后“且頻醉,芳菲向闌可惜”兩句比前幾句描寫的情況更進了一步。詞人不僅對花痛飲,而且多次醉倒,說明惜花之情甚深。詞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他心中一直在想著:如果現在不抓緊時機觀賞,等到芍藥花凋殘之時,機會一過,那就太可惜了。
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有幾點很可取。第一,善于描寫特定的環境。如開頭三句寫暮春之景,真實具體。再有“暖風輕細”一句,更細致入微。另外在狀物上時有精妙之語,如“芳艷卿云、嫩苞金蕊”兩句就是如此。再有本詞借用前人詩句自然貼切,不顯牽強,也頗為可取。
上一篇:楊萬里《多稼亭前兩檻芍藥紅白對開二百朵》詠芍藥詩賞析
下一篇:曹勛《臨江仙賞芍藥》詠芍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