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馮琢庵
數朵紅云靜不飛,含香含態醉春暉。
東皇雨露知多少,昨夜風前已賜緋。
古往今來,但借詠牡丹抒懷詠志、感慨寄托之作往往較多。馮琢庵這首《牡丹》詩,就是其中一首。
詩人從比興入手,將散聚成片的盛開的紅色牡丹花喻為“數朵紅云”。“云”是動的,花是靜的。“靜不飛”,既是寓靜于動,又是寓動于靜,將動與靜熔為一爐,花與“云”化為一體:“云”即是花,花即是“云”。次句“含香含態”,抓住花的特點,花雖似“云”,其“香”,其“態”,又不似云。“云”是模糊的,花是鮮明的;“云”無生命,花有生命。“香”是其生命的氣息,“態”是其生命的活現。一個“含”字,就是其與“云”區別的生命力的概括。“醉春暉”之“醉”字,與首句“靜”字前后照應,花之所以“靜”而“不飛”,是因為在和煦的陽光下,在明媚的春光里,深深地沉醉了。猶如一個艷妝的美人,欣然陶醉于溫暖的撫慰和親昵的恩寵中一樣。“含”和“醉”,是對牡丹花的擬人化,給牡丹增添了魅力和活力。三句“東皇雨露知多少,”“東皇”,司春之神。牡丹花可人的媚態,鮮活的生命,嬌艷的姿色,使人傾倒。特別是光艷露凝、楚楚含情、奪目耀眼的“天香國色”(緋fēi:紅色),是因“昨夜風前”(末句),司春之神“賜”予它許多的“雨露”甘霖。
在這首小詩中,馮琢庵借吟詠牡丹花所寄托的感情是很令人玩味的。全詩雖無一議論褒貶之詞,但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借三、四句有所隱現。就全詩的情調來看,明里是褒,暗里又未嘗不含著貶。只是詩人手法之妙,不顯痕跡而已。寫牡丹雍榮華貴,香態楚楚,嬌美自得,誰個不去贊賞欽羨? 然而,若沒有“東皇”暗里的格外恩寵和潤澤,怕也免不了落個萎弱和凄零的敗相。而這,又何嘗不是人間仕途和官場的真實寫照。
上一篇:李昌祺《山中見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錢謙益《廣陵鄭超宗圃中忽放黃牡丹一枝,群賢題詠爛然,聊復效顰遂得四首》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