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湖南憲幕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盧摯
仙人何許來,絳衣翠為裾。
朝霞映樓居,瑞日臨綺疏。
韶容托植物,神奇升豐腴。
豈無瓊華枝,亦有珊瑚株。
國風芍藥贈,騷客芙蓉襦。
愧爾顏色好,愧爾芳菲殊。
誰云風霜地,亦復雨露濡。猗猗綠竹抽, 絢絢群芳余。
公余文墨暇,嘉賓此邪虛。
時清景逾勝,不樂將如何。
這首古詩共二十句。分三個大層次描繪牡丹花及其觀感。首先八句描繪牡丹花外形特征。開端兩句總起,以仙人擬花,維妙維肖,仙趣神秘。“仙人何許來,絳衣翠為裾”,這是初睹牡丹花開放,腦海中立刻映出一紅紫艷容與綠衣的仙使形象。何許,即何處,表驚異之情,從何處來,不需作答,稍加思索即可悟出,仙人自應從仙境中來。因此它又非世上凡花可比,深紅的花色配以翠綠的葉,自然給人以色彩艷麗、熱烈溫馨之美感。牡丹花中有以紫姑仙、百葉仙、醉仙桃、玉天仙、玉仙桃等為名的。《花史》還記載:陳郡謝翱舉進士,寓居長安升道里。庭中多植牡丹,一日有美人十六、七,色絕代,乘金車來。謂翱曰:聞此地有花,特來與君一醉耳!”設饌賦詩,揮淚別去。實為牡丹仙子。在西方牡丹原來是神話中的一個醫生名字。在我國則化為女性神祇。以甄后、江妃、楊太真比擬。元人方岳《次韻牡丹》:“嬌紅深倚翠云團,仿佛三生吳彩鸞(仙女)。”順著這一構思,擬想這位絳衣翠裾的牡丹仙女應住:“朝霞映樓居,瑞日臨綺疏(刻花窗格),”居住環境富麗堂皇,典雅華貴。她的美好的仙容付讬給人世間牡丹花:“韶容讬植物,神奇升豐腴”,她的神奇仙姿升華為牡丹花豐盈的形態美。再寫牡丹花枝,以反問句起,以肯定句止:“豈無(怎能沒有)瓊華枝,亦有(更有)珊瑚枝。”以玉樹瓊株,珊瑚枝這些貴重的神奇之物比喻牡丹花枝美,表明牡丹花的寶貴,天然工巧,是神奇的造化。“芳姿艷質,足壓群芳,而筋骨剛心,尤高出萬卉。”總之這八句詩寫牡丹花無一處不美,無一處不仙,亦花亦仙。
其次八句為第二個層次,贊美牡丹花為國色天香、百花之王。“國風”(代指詩人)、“騷客”(指詩人墨客)兩句是寫詩人騷客愛芍藥、芙蓉花,相互饋贈,以芙蓉為衣。可是芍藥與芙蓉花面對牡丹花,深感慚愧,不如牡丹花顏色絕麗,不如牡丹花芳香出眾。雖是這里有風霜寒冷,但也又有春日的雨露滋育,綠竹抽芽啊,百花絢麗啊,猗猗是感嘆詞,贊美之語詞。這八句寫牡丹花在百花中是鶴立雞群,如百鳥朝鳳。“絕麗百花慚,花中合面南,”(王禹偁《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師。”“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賞牡丹二首》)在對比與襯托中突出牡丹花的美,及其在百花中的地位。暗示出人們愛賞牡丹花的原因。從而推出第三層詩意。
結尾四句是詩意的第三層,寫牡丹花下盛會,飲酒賦詩,抒發賞牡丹花的激動與歡快之情。辦完了官事的文客,暇余之時,宴請嘉賓,齊聚牡丹花下,心情寬暢舒緩(《詩經·鄴風·北風》三章:“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注:虛:寬貌。邪:緩也。指心境的定勢,心寬無急事)從容地觀賞評論牡丹花。時境逾清明而景物逾超出一般情況,當于此時怎能不及時行樂呢。觀賞牡丹花的詩酒會已成為文人雅士、王公官吏的一種審美雅趣,唐、宋人尤重此。為此牡丹花一株貴者萬錢,次者不下千錢。唐玄宗與楊貴妃于沉香亭北賞牡丹,召詩仙李白醉賦新詞《清平樂》三章,披之管弦與演唱。宋仁宗于宜春殿宴群臣賞牡丹。宋宰相富弼留守洛陽,府園牡丹盛開,請文彥博、邵雍、司馬端明等宴賞牡丹。又有“太守萬花會”,寺、觀的賞牡丹花會。蘇軾說看牡丹應在午前,過午則離披矣。這種盛況是其它花所無,而為牡丹花所僅有。作者雖居官僻遠的湖南,公事之余,愿享花會之樂。大文學家歐陽修作《洛陽牡丹花品序》,蘇軾作《牡丹記序》,陸游作《天彭(四川)牡丹花品序》。名家濡筆,流傳久遠。此風相延至今,成為我們民族的風俗習慣。歐陽修《風俗記》就記載宋代洛陽人風俗習慣,“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邀。”“笙歌之聲相聞。”“一日一夕至京師(汴梁),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
這首詩抒發了觀賞牡丹審美感情,描述審美的心理歷程,表現了淳美的情操與愛美的人性。結構循序漸進,詩意遞進,句式多變,手法多樣,把人們帶入優美的詩境中,與作者一起領略湖南憲幕的牡丹花美,獲得了心理的凈化,移情于牡丹,接受牡丹花的美的陶冶,“不樂將如何”!
上一篇:劉敏中《水龍吟同張大經御史賦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于立《觀牡丹有感》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