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柳渾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
牡丹,在我國被稱作“花中之王”,享有“國色天香”之譽。由于牡丹花色鮮艷,姿態優美,清香宜人,雍容華貴,我國人民歷來都把牡丹作為吉祥、幸福和繁榮昌盛的象征,自古就有植牡丹、賞牡丹、吟詠牡丹的習俗。尤其在唐代,特別是大歷、貞元年間,更是盛極一時。達官貴人,愛牡丹如狂,“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所謂“花開時節動京城”正是這種狂熱的生動寫照。與白居易同時的李肇曾在《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春有值數萬者”。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當時就有很多詩人加以抨擊。如白居易《買花》詩:“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種尖銳的對比多么觸目驚心! 柳渾對為買花而揮金如土的富貴閑人及當時賞花如狂的不正常現象也是極為不滿的,但他卻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令人耳目一新。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無奈牡丹何”,即對牡丹無可奈何之意。為什么造成這種狀況? 作者緊接著交待了原因:數十千錢買一顆。用“數十千錢”與“一顆”,在數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正如白居易寫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于“五束素”匹帛,“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一叢艷麗的鮮花,竟要花掉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從無可奈何之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蘊藏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盡管花的聲譽這么高,看來作者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后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今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共,與也;不較多,比較起來差不多。戎葵,即蜀葵,也叫吳葵,一丈紅,在花草之中,向來被列為下品。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窠。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閑處只緣多。”即使今天,農村里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鄉下姑娘喜歡風仙餅子花,(餅子花即蜀葵)處處人家都有它;城里姑娘喜歡牡丹富貴花,三天一過眼巴巴”,這都說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作者在這里將富貴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聵。實際上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 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
歷來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艷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了作者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論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足見詩人手法之妙。
上一篇:王維《紅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