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原作意境的畫境美
意境是意象與情感、畫境和情境的有機融合。朱光潛在《詩論》中指出:“凝神觀照之際,心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孤立的意象,無比較,無分析,無旁涉,結果常致物我由兩忘而同一,我的情趣與物的意態遂往復交流,不知不覺之中人情與物理互相滲透……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比如,欣賞自然風景,就一方面說,心情隨風景千變萬化……就另一方面說,風景也隨心情而變化生長,心情千變萬化,風景也隨之千變萬化,惜別時蠟燭似乎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境界。”中國詩歌在表現畫境上深受傳統畫論的影響,中國畫論強調畫面的縱深感,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間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中國詩歌在表現意境上也追求畫面的縱深感和層次感。譯者應全身心地沉入原作的畫境,不僅從中獲得審美視覺的享受,而且通過移情體驗對原作的情境產生強烈的共鳴。唐朝詩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生動地描寫了旅人的思鄉之情: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是唐朝杰出詩人,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公元723年詩人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為排遣心中的苦悶,詩人開始在吳、越等地(今浙江省一帶)游歷,《宿建德江》就是詩人途經建德江(新安江流經建德的一段江水)時寫下的作品。在該詩中詩人描繪了一幅韻味深長的畫境,通過時間的變化和泊舟人視線的移動細膩地刻畫了泊舟人心理情感的變化。傍晚時分,暮色蒼茫,霧靄迷蒙,羈旅人泊舟于小洲邊。他孤零零夜宿江邊,不免思念起遠方的親友,越發感到惆悵寂寞。他放目遠眺,四外是一片空曠寂寥的原野,天幕低垂,似乎快要貼近低矮的小樹,讓人感到壓抑。泊舟人收回視線,凝視身邊的江水,驚喜地發現在清澈的水中倒映著一輪皎潔的明月,仿佛近在咫尺。在渺無人跡的荒野上,在一望無際的夜色中,只有這明月陪伴著泊舟人,讓他感到一絲溫暖和慰藉,心中的憂愁被清澈的江水洗凈,心情變得輕松寧靜。
譯者欣賞原詩時既要把握作品所暗示的從日暮到深夜的時間變化和泊舟人的視線從高到低、從遠到近的移動變化過程,更要細心體會泊舟人從愁緒滿懷到輕松釋然的情感心理變化過程。對原詩中“曠”、“低”、“清”、“近”等關鍵詞,譯者要細心體會其所包含的情感意味,尤其“近”是原作的詩眼,它包括了兩層含義:從淺層上說,泊舟人凝視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感覺它就在自己身邊,伸手可及,這是幻覺中的空間位置上的近;從深層次上講,對孤獨寂寞的泊舟人來說,明月是帶給他心靈安慰的伴侶,這是情感上的近。
上一篇:原作意境的復合結構
下一篇:原作意境的神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