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王國維
一點靈藥便長生,眼見山河幾變更。
留得當年好顏色,嫦娥底事太無情?
本詩作于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中秋,這一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挾帶光緒皇帝倉皇西狩,避匿西安,此際正派人與聯軍議和。因戰亂的影響,東文學社停辦,詩人由上海還海寧暫居,內心煩亂憤懣,故有此作。
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明”,而明月是嫦娥仙子的居所,故吟詠中秋夜月的詩,往往從嫦娥下筆。但本詩雖也由嫦娥下筆,卻并未把嫦娥奔月當作逸事詠誦,也未寫她離群索居的寂寥,而脫出俗套,別開生面,責備她只顧個人長生不老,不管人世變化,未免對祖邦過于無情。前二句敘寫事實,寫嫦娥離開世間后,人世間紛紛擾擾,發生無數變故。“一點靈藥便長生”,括寫神話傳說。嫦娥,又名姮娥,傳為射日英雄后羿之妻。《淮南子·覽冥訓》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為自己長生,竟能舍棄夫君,自是忍情之輩,對于他人當然更不會關心。“眼見山河幾變更”,便是對嫦娥奔月之后千年生涯的寫照。“山河幾變更”,即歷史發生多次大變動,自然是多年的經歷;“眼見”既寫出嫦娥超過凡人的長壽,也暗含她對這一切無所縈心,對她的冷漠有所揭示,為后面發抒感慨奠定了基礎。后二句是對嫦娥只顧自己、不顧蒼生的冷漠態度的批判。“留得當年好顏色,嫦娥底事太無情?”意謂嫦娥雖求得長生,但只對個人有益,于人世無補,實在是太缺乏情意了。“底事”,何事。“底事太無情”,因為什么事對人間那樣絕情呢?其主旨是說,如果祖邦淪陷、人民遭難的話,即或個人容色常青,又有什么意義?
詩作從字面看是對嫦娥的批評,實際是對個人心跡的剖白。責怪嫦娥自私,猶表白自己不愿獨善其身;責怪嫦娥無情,猶披露自己對國計民生的關切。從本質上說,王國維并不是功利感極強的政治性人物,只是個敏感而多情的學者,但富有社會責任心,懷有人人幸福的“生生主義”社會理想,對于國勢的衰頹,人民的疾苦,自覺有解救的任務,不該只圖自利。他寫此詩時,雖人生觀尚未定型,但已有荷負人生一切痛苦的趨向,正因如此,本詩便會因時局動亂,對獨求一己長生的嫦娥有所不滿。責備嫦娥,實是無理之筆,但正因其表面上的無理,詩人內心的煩亂和他的社會觀才能體現。因此,本詩可稱是“無理而奇”的佳作。
上一篇:清·樊增祥《八月六日過灞橋口占》送別詩
下一篇:明·屈大均《白菊》詠白菊花借物以寓性情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