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秣陵①懷古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②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如江左③,芳草何須怨六朝④。
【注釋】
①秣陵:今南京在秦漢時期的稱謂。
②十三陵:指明十三陵。明朝遷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的陵寢,依次為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③江左:指江東之地。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稱江左。
④六朝:指曹魏、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南朝陳。
賞析
納蘭性德(公元1655年—公元1685年),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是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相國明珠長子,為康熙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聚,醉后便一病不起,七日亡逝。享年三十一歲。納蘭一生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工于詞。他的詞基本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其詩詞在清代詞壇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清廷入關后,采取懷柔政策,明十三陵不但沒有被破壞,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并長年享受祭祀。清廷以博大的胸懷,廣攬前朝鴻儒遺老。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納蘭作為御前侍衛隨康熙帝離京南巡,十月至江寧(即南京),康熙帝祭明孝陵。貴族出身的納蘭觸景生情,從統治者的角度,寫出了這首懷古詩。詩人開篇即以晚秋景象起興,實寫眼前歸于寂寥的山色水聲,繼而以廣闊的視角,虛寫遠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的蕭蕭晚樹,塵埃落定,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這時詩人筆鋒一轉,卻說如今中原的事業一如江南,大家依然過著和之前一樣的日子,既然一切如舊,萋萋芳草又何必再去埋怨六朝的衰亡呢!語言質樸,抒情自然。著名學者王國維贊其曰:“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上一篇:古詩《王維·過香積寺》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蘇轍·詠蘭》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