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 蔣春霖
江行晚過北固山
泊秦淮雨霽,又燈火,送歸船。正樹擁云昏,星垂野闊,暝色浮天。蘆邊,夜潮驟起,暈波心、月影蕩江圓。夢醒誰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
嬋娟,不語對愁眠。往事恨難捐。看莽莽南徐,蒼蒼北固,如此山川。鉤連,更無鐵鎖,任排空、檣櫓自回旋。寂寞魚龍睡穩,傷心付與秋煙。
這首詞是蔣春霖《水云樓詞》中的名篇。對它的寫作時間和背景,今人或推測為“作者晚年南歸,途經北固山有感而作”;或斷定為作者“壯歲之作”,其時,“太平天國事發,南京已見烽火,但尚未為其所攻占”;近人吳徵鑄在《晚清史詞》一文中則謂其乃哀鴉片戰爭中鎮江之為英軍所攻破(見1942年2月《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7期)。對照原詞,比較三說,似以吳說為勝。吳文寫于抗日戰爭期間,文中還感慨遙深地指出:“國無海防,何言天塹?今日讀‘鉤連’二句,蓋有同慟。”查英軍侵入長江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年六月,攻入鎮江,直抵南京,七月,迫清廷簽訂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八月,始退出長江。列強瓜分中國的一段屈辱歷史,遂由此開始。依吳說,則此詞反映的正是這一史實。
從詞的結拍“秋煙”句看,其寫作季節固與斯役發生的季節相符,而“莽莽南徐(即今鎮江),蒼蒼北固(在鎮江北長江邊)”兩句,則明白點出鎮江,“更無鐵鎖”云云,更是江防廢弛及英艦在江上橫行無阻的寫照。作者身丁清王朝走向沒落之際,面對內憂外患迭起之勢,本已心懷末世的悲哀,隨時隨地可觸動山川依舊、國運已非的感慨,而此次江行之時正在英軍入侵之后,途經之地適為英軍入侵之處,眼前的江防門戶今已洞開,望中的長江重鎮竟曾失守,詞情遂由此而激發,故詞題中特地標出為過鎮江之北固山而作,表明此為其心目之所注。但詞在寫法上盤旋蓄勢,不是徑從舟過北固山入題,而是遙從泊舟秦淮河寫起。上片以濃墨重筆描寫過北固山前的江行所見、舟中所聞,旨在為下片所將表達之過北固山時生發的悲慨烘托氛圍、渲染場景,從而拓寬詞境,加重詞情。
詞在起調處,以“泊秦淮雨霽”一句把讀者引入詞境。欲寫江行,卻寫泊舟;未寫北固,先寫秦淮。此句前,供人想像的是雨中秦淮河上的旖旎風光;此句后,立即以“又燈火,送歸船”二句轉入江行的畫面,而句中的“燈火”兩字則點出詞題中的“晚”。下面更以一個表示時間的“正”字領起六句景語,把此時進入視野的岸邊景與江上景、天空景與地面景、遠景與近景、動景與靜景,盡收入詞篇之中。此六句詞,即眼前景色,融入杜甫詩“歸云擁樹失山村”(《返照》)、“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及姜夔詞“波心蕩、冷月無聲”(《揚州慢》)諸句意境,構成一卷景象萬千的秋江夜行圖。六句中,初曰“云昏”,繼曰“星垂”,再曰“暝色浮天”,加之以“夜潮驟起”、“月影蕩江”對江上的夜景句句點染,層層勾勒,境界因之全出。而在物象的組合上,在叢樹與暮云間著一“擁”字,在繁星與平野間著一“垂”字,在暝色與長天間著一“浮”字,在月影與大江間著一“蕩”字,也都是托出境界的點睛之筆。其“暈波心”,句中的一個“圓”字,更被陳廷焯在《詞則·大雅集》中贊為“警絕”。歇拍“夢醒”兩句則從寫舟外所見轉而寫舟內所聞,以“楚些(《楚辭》中《招魂》句尾語助用“些”不用“兮”,洪興祖補注云:“凡禁咒句尾皆稱些,乃楚人舊俗。”)”、“哀弦”顯示入耳的音調之悲涼,對下片感時事而興悲的愈轉愈沉痛的詞情,起了引發和過渡作用。
換頭兩句中,“嬋娟”與上片中的“月影”相呼應,“愁眠”與上片中的“夢醒”相承接。此兩句融合了上述姜夔“冷月無聲”句及張繼《楓橋夜泊》詩“江楓漁火對愁眠”句而自成意境。下面“往事”七句則自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句化出,意在托歷史往事以抒發其對時事的悲慨。作者之“往事恨難捐”者,非一己之事、身世之恨,而乃人世間興衰之往事、清王朝沒落之深恨。其所以“看莽莽南徐,蒼蒼北固”而發為“如此山川”之感嘆,固因望中的南徐、北固在其過此前不久竟曾為外敵所攻占,正如薩都剌在《滿江紅·金陵懷古》詞中所說,“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了。其“鉤連,更無鐵鎖,任排空、檣櫓自回旋”云云,當然既非對江景的一般描寫,也非對歷史的一般回顧,而是有的放矢,以古喻今,指出:在腐朽無能的清廷統治下,面對列強堅利的炮艦,已無江防可言,只有任侵略軍的艦艇在長江上激浪排空,自由回旋,終于陳兵南京城下,迫訂了南京條約,而此條約之喪權辱國,與三國時吳末帝孫皓之“一片降幡出石頭”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此三句詞中,一個“更”字、一個“任”字,情見乎辭,感慨系之,字里行間潛藏了對當前時事的深切悲憤。最后,作者以“寂寞魚龍睡穩,傷心付與秋煙”兩句宕開詞筆,結束全篇。上句出杜甫《秋興八首》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既是寫秋江深夜的景象之冷寂,再一次點詞題中的“晚過”,也是以此一含有喻示性的意象,引人生發在此國難當頭之際而清廷上下仍文恬武嬉、沉睡未醒的聯想。下句則把前面所表達的“哀”、“愁”、“恨”再歸結為“傷心”兩字,而面對沉沉夜色、浩浩秋江,此一片“傷心”之情既匪言可罄,也無處陳說,只有將其付與夜幕中、江水上的迷濛縹緲的秋煙。此一結拍,思入杳茫,寄慨無窮,在篇外留下了裊裊不盡之音。
譚獻在《篋中詞》中贊此詞云:“子山、子美,把臂入林。”意謂此詞非一般寫景抒懷的作品,乃具有詞史意義的篇章,與庾信、杜甫的那些哀時感事、稱為詩史之作是可以并傳的。
上一篇:趙慶熺《陌上花·西風畫角》寫景抒情詞作鑒賞
下一篇:王鵬運《滿江紅·朱仙鎮謁岳鄂王祠敬賦》紀念岳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