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應制
王 珪
雪消華月滿仙臺,萬燭當樓寶扇開。
雙鳳云中扶輦下,六鰲海上駕山來。
鎬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風陋漢才。
一曲升平人共樂,君王又進紫霞杯。
王珪(1019—1085),字禹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進知制誥,知審官院,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神宗元豐五年(1082)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四庫全書》收《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全宋詩》錄其詩七卷又十七句。
《上元應制》原名《依韻恭和御制上元觀燈》,宋曾慥《類說》卷十五《元夕御樓詩》說:“元豐中元夕御樓觀燈,有御制詩。時王禹玉、蔡持正為左右相,持正扣玉云:‘應制上元詩如何使故事?’禹玉曰:‘鰲山鳳輦外,不可使。’章子厚笑曰:‘此誰不知?’后兩日登彩山,獨賞禹玉詩云。”王珪元豐五年(1082)擔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八年(1085)去世,而宋哲宗在元豐八年二月即位,可見此詩當在元豐六年或七年的元宵節作。一說此詩作于哲宗元祐年間,顯然不符合事實,因為哲宗尚小,而王珪早已去世了。
前四句寫觀燈。首聯扣題寫元宵節宣德樓一片光明。起句寫皎潔的月光照在宣德門樓上。“雪消”,正月十五雪已經融化了。“仙臺”,即皇宮中的樓臺,這里指宣德門樓,是神宗皇帝觀燈的地方。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自燈山至宣德門樓大街,約數百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顯然是文藝表演區。次句寫門樓上還點著上萬枝蠟燭。“寶扇”,即長柄掌扇,也稱障扇,是帝王儀仗的重要組成部分。“寶扇開”,可見神宗皇帝就要出場了。
頷聯寫神宗皇帝出場。三句寫皇帝乘坐的專車仿佛從云中降臨一般。“鳳輦”,皇帝專車。唐杜佑《通典》卷六六《輦輿》:“大唐制:輦有七,一曰大鳳輦。”《宋史·輿服志一》還作了具體介紹:“鳳輦,赤質,頂輪下有二柱,緋羅輪衣,絡帶,門簾皆繡云鳳。頂有金鳳一,兩壁刻畫龜文,金鳳翅。”四句寫鰲山彩燈也出現在宣德門下。“鰲山”,宋時元宵節夜,放花燈慶祝,堆疊彩燈如山形稱為鰲山。據《列子·湯問》篇介紹,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濤上下前后移動,神仙們向天帝匯報了此事,帝使十五巨鰲舉首載之。宋高似孫《緯略》卷六《蓬萊》引《玄中記》說:“東南之大者有巨鰲,以背負蓬萊山。”
后四句寫宴會。頸聯借用典故寫飲酒賦詩。五句寫神宗皇帝宴會群臣,“鎬京”,即西周首都(今陜西長安),這里指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周宴”指周武王宴會群臣,這里比喻宋神宗宴會群臣。六句贊美宋神宗寫的《上元觀燈》比漢武帝寫的《秋風詞》要好得多。漢武帝于元鼎四年(113)十月到汾水南岸祭祀后土,寫了著名的《秋風詞》。稱漢武帝才華淺陋,顯然是為了吹捧宋神宗才華高超。
尾聯寫宴會進入高潮。七句寫《萬歲升平》樂曲響起,人人都顯得興高采烈。末句寫神宗又舉起了酒杯,可見他也喜氣洋洋,形象還是非常突出的。“紫霞杯”,一種有紫色云霞圖案的酒杯。紫色在我國是象征最高級別的顏色,這種酒杯當然由皇帝來享用。
此詩在使用典故方面可圈可點。如上所說,在寫作之前王珪與蔡持正猜到元宵節要做應制詩,并預作準備,專門討論過如何用典的問題。王珪在詩中真的用上了鳳輦、鰲山等典故,還真的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應制的主題就是歌功頌德,哄皇帝高興,所以這些典故,再加上“華月”、“仙臺”、“萬燭”、“寶扇”、“升平”、“紫霞杯”等詞語就顯得吉祥如意,富麗堂皇。此外所用典故還用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周武王、漢武帝來與宋神宗作比,當然也就贊美與抬高了神宗皇帝,因此他也就特別欣賞這首詩。
上一篇:蔡 襄《上元應制》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李 樸《中秋》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