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史記》:
所謂古文說
2013年1月1日的《國家人文歷史》雜志創(chuàng)刊號,評出了中國九大“鎮(zhèn)國之寶”,其中包括秦石鼓文。石鼓文為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像鼓而得名。石鼓文發(fā)現(xiàn)于唐初,共10枚,各用籀文刻著四言詩一首,共10首,計718字,記述了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所以也叫“獵碣”。從宋代鄭樵的《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論”開始廣泛流傳,但對具體時間則意見不一,清末震鈞斷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現(xiàn)在又有學(xué)者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的作品。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由于春秋時秦人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籀文是由鐘鼎文繁化而來,目的是顯示國威。
為何漢代還能讀懂失傳的古文
在《〈史記〉所謂古文說》一文的開頭,王國維提道:“自秦并天下,同一文字,于是篆、隸行而古文、籀文廢?!惫盼呐c籀文同是不再通行的文字,有什么區(qū)別呢?在另一篇文章《戰(zhàn)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里,他則援引了許多古代學(xué)者的觀點來說明古文、籀文的淵源:
班孟堅言“《倉頡》《爰歷》《博學(xué)》三篇文字多取諸《史籀篇》,而字體復(fù)頗疑,所謂秦篆者也”。許叔重言“秦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笔乔刂∽境龃笞?,而《倉頡》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謂秦文,即籀文也。司馬子長曰“秦撥去古文?!睋P子云曰“秦刬滅古文?!痹S叔重曰“古文由秦絕?!卑福呵販绻盼模窡o明文,有之惟一文七字與焚詩書二事。六藝之書行于齊魯,爰及趙魏,而罕流布于秦,《史籀篇》之不行于東方諸國。其書皆以東方文字書之。漢人以其用以書六藝,謂之古文。而秦人所罷之文與所焚之書,皆此種文字,是六國文字即古文也。觀秦書八體中,有大篆無古文,而孔子壁中書與《春秋左氏傳》,凡東土之書,用古文不用大篆,是可識矣。故古文、籀文者,乃戰(zhàn)國時東西二土文字之異名,其源皆出于殷周古文,而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猶有豐鎬之遺,故籀文與自籀文出之篆文,其去殷周古文反較東方文字即漢世所謂古文為近。
戰(zhàn)國時期,七國分立,所用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帝滅六國后,采納了丞相李斯的請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此時秦使用籀文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籀文筆畫繁復(fù),所以在實用中就漸漸簡化了。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xué)篇》成為簡化字體的范本,于是小篆誕生了。
小篆使用的時間很長,到了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替代。司馬遷作《史記》時,通行的文字是小篆,與大篆籀文已經(jīng)有較大區(qū)別了,更何況早被取消六國古文。那么,司馬遷為何還能讀懂先秦古書,并以古書內(nèi)容作為自己著史的依據(jù)呢?王國維認為,“太史公所謂古文,皆先秦寫本舊書,其文字雖已廢不用,然當時尚非難識,故《太史公自序》云:年十歲則誦古文,太史公自父談時已掌天官,其家宜有此種舊籍也。”《戰(zhàn)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里,王國維解釋說,籀文并非秦國專用,與六國文字同宗同源,雖然寫法不同,但區(qū)別并不大,只是東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叫法的差異罷了。
籀文與六國古文差別不大
在《史記》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說:“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敝艹醯缽U弛,秦始皇毀棄《詩》《書》,漢朝興起后才有前人冒死藏匿的古書重見天日。太史公修《史記》參考的“是秦石室金匱之書”,像《五帝德》《帝系姓》《諜記》《春秋歷譜諜》《國語》《春秋左氏傳》《孔氏弟子籍》等,凡先秦六國遺書,均不是后人默寫的,用的都是古文。
漢武帝時,魯恭王劉余為擴建宮室拆毀了孔子舊宅,在夾壁中發(fā)現(xiàn)多種古文經(jīng)傳,其中包括《尚書》《儀禮》《論語》《孝經(jīng)》等,在全國引發(fā)了搜集和整理古舊圖書的熱潮。王國維說:“孔壁書之可貴,以其為古文經(jīng)故,非徒從其文字為古文故也。蓋漢景武間,距用古文之戰(zhàn)國時代,不及百年,其識古文當較今日之識篆隸為易。”秦始皇焚書,《尚書》被毀,到了漢朝初年,原秦朝博士伏生傳下了《尚書》29篇,因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于是被稱為《今文尚書》,后來從孔子舊居的墻壁里發(fā)現(xiàn)了用蝌蚪文寫成的《尚書》,這種上古文字大部分的人都認不出,經(jīng)孔子后人孔安國整理成當時的文字才流傳下來,謂之《古文尚書》。對于司馬遷時代的人來說,閱讀六國古文的難度并不大,與真正的上古文字并非一回事。
總體來說,王國維認為,商周古文是東西二土文字的共同源頭,秦國處于周朝故地,受周的影響較大,六國東土距離宗周故地較遠,受到的影響也較小。隨著齊魯文化的發(fā)達,一套新的文字系統(tǒng)逐漸成型,但與秦國籀文差距不大。
上一篇:王國維《談《〈紅樓夢〉評論》之文藝思想:美在形式論》
下一篇:王國維《談《桃花扇》:真正意義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