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朝中措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云屏。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詞譯
當寂寞的眼神愛上傷春,聆聽花開的聲音也是一種銷魂的美麗。想念的日子里,你會在心底輕吟一曲。
憂傷,在唇齒間輕輕流動,說與飛絮,訴與蝴蝶。然飛絮尚無語,蝴蝶亦翩翩。玉簫吹到腸斷處,你便掩上了紅窗。愛如落花飄零的美麗。春風不能解憂,只能斷腸。
評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之景和抒發傷春怨春之情的小詞。
首句即說春日寂寂,百無聊賴,縱是有動聽的樂曲也不能引起愉悅之情。“蜀弦秦柱不關情”,蜀弦,即蜀琴,泛指蜀中所制之琴。秦柱,猶秦弦,指秦國所制琴瑟之類的樂器。唐彥謙《漢代》:“別隨秦柱促,愁為蜀弦么。”既然琴瑟逸韻都難以使她動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云母屏風,獨自憂傷了。“盡日掩云屏”,而掩上屏風,又是因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那外面是什么樣的景致呢?“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蝴蝶已經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這預示著春事已消歇。“已惜”說明他的惋惜憐愛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種懊惱的情懷了。此二句景語,已蓄傷春之意。
下闋轉寫薄情的東風。“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表面的意思是,東風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來融融的暖意,令人陶醉。說“東風多事”,可是后兩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哪里是作怨語,分明是對春風褒獎有嘉嘛。這不是自相矛盾?且看后面一句,“看盡一簾紅雨”,紅雨,指落花紛紛如雨,李賀《將進酒》詩“桃花亂落紅如雨”,史肅《雜詩》“一簾紅雨枕書眠”,似為此句所本。那為何會花瓣散落如雨,滿地落花狼藉?此一追問,便知當然是“東風多事”了。結合前三句,方知原來作者是怨東風帶走了明媚的春光,盡管它吹散了余寒,送來了溫暖,但它又摧殘花落,令人心傷。
花是春天的象征,落花飄零滿地,意味這萬紫千紅的春天也將匆匆而去。遂有了結尾句的嘆問:“為誰親系花鈴?”花鈴,指為防鳥雀而置的護花鈴鐺。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花上金鈴》載,天寶初年,有一寧王,喜好聲樂,風流蘊藉,諸王皆不如他。春天到來,他在后園中系上了很多的紅絲為繩,綴滿了金鈴,系在花梢之上,遇見有鳥雀聚集在花枝,就令園吏敲擊鈴鐺驚嚇它們。后來,諸宮都效仿寧王此舉,是為惜花。此處,作者反用“金鈴”之典,意思是說東風刮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紅雨,飄零殆盡,縱使惜花,在花枝上綴滿金鈴,可這又是為誰而系呢?“為誰親系花鈴”,結處此語,充滿著愁緒無著,愁懷難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小詞亦景亦情,其情中景,景中情自然渾融,空靈蘊藉,啟人遠神。
上一篇:納蘭《昭君怨·深禁好春誰惜》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