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化日 【本書體例】
【原文】: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1)。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2)。原隰裒矣,兄弟求矣(3)。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4)。每有良朋,況也永嘆(5)。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6)。每有良朋,烝也無戎(7)。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8)。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9)。兄弟既具,和樂且孺(10)。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11)。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12)。是究是圖,亶其然乎(13)。
【鑒賞】:
這是一首宴兄弟的樂歌。《詩序》云:“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此說是有道理的。小雅詩,都是周王朝的宴饗之樂。周初政權極不鞏固。武王死后,成王繼位,周公輔政,曾引起一場嚴重的內部混亂。以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為首的內部守舊勢力,聯絡武庚等東部的殷商殘余貴族勢力,乘機叛亂,發生了“管蔡以武庚叛”的大事變。后經周公東征,管叔、武庚被殺,蔡叔、霍叔被擒,叛亂才算平息。為了吸取這一沉痛教訓,周代最高統治者曾采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這首勉勵兄弟相親的樂歌,便是為了適應其政治策略的需要而制作的。詩歌反復地申述兄弟宜和,其目的便是為了加強內部的團結,以保證其有效的統治。
這首詩從人之常情出發,緊扣著兄弟之間應以和為貴這一中心,反復地闡之以理,甚為中肯誠摯。全詩八章,首章總寫至親莫如兄弟。二、三、四章寫兄弟之間或有死喪,或有患難,有外侮時,即使“兄弟鬩于墻”,也都能互相關顧,決非良朋可比。這種情況,回顧周王室創業的歷史,從太王、文王至武王,便都是靠兄弟親朋同心同德,艱苦地開創出來的。第五章語氣一變,寫喪亂既平之后,兄弟間便相視如路人,反不如朋友,實在是悖理之甚。關系到管蔡作亂的教訓,更可見兄弟之當親了。這一章是全詩樞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六、七八章便是勉勵之辭,極言兄弟之間異形而同氣,只有“兄弟具”而后“樂且孺”,“兄弟翕”而后“樂且湛”,其語意可謂至誠之極了。
誠然,詩中所申述的兄弟宜和,是為了調和周王朝的內部矛盾,以便為鞏固其統治服務的。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政權的覆滅,都源于“兄弟鬩墻”;許多抗擊外部入侵的斗爭,也都因內部同室操戈而致失敗,這都是值得引以為戒的。
這首詩在寫作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興賦結合與類比陪襯等藝術手法來說理,寓情于理,情中有理,令人頗多回味。
詩歌為了加強說理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采用了既鋪陳又雜以比興的手法來闡文以理。全詩八章,有六章采用賦法,直接鋪陳;有兩章則用的興法。首章“常棣之華,鄂不韡韡”;便是用常棣繁花似錦來比興兄弟眾多而相和睦;用花萼都是同本同根來比興真正至親的人是異形而同氣的兄弟。第三章“脊令在原”也是興。朱熹《詩集傳》說:“脊令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故以起興。”“脊令”是一種水鳥,而今離開水域來到了沒水的原地,也就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處所,遇到了患難,便邊飛邊鳴以求其本類。禽鳥尚且如此,那末兄弟之間呢?也就更會互相求覓,互相救援,互相關顧,做到患難與共了。這樣,鋪陳之中又雜以比興,使詩歌的章法也就變得生動活潑了。
詩歌為了勸勉人們珍惜兄弟之誼,還通過多方類比陪襯的手法訴之以理,動之以情,來增強說服力。如二、三、四章寫兄弟情如手足時,用“每有良朋,況也永嘆”,“有每良朋,烝也無戎”來類比陪說,說明兄弟情誼決非良朋可比。六、七、八章寫兄弟之誼和樂時,又“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帑”來類比陪襯,說明兄弟宜和是多么重要。這都是懇切陳辭,錦心繡口,極合乎情理的說教。猶如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所說:“良朋妻孥未嘗無動于已,然不若兄弟之情親而相復也。故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豈不盡信然哉。”
這樣,由于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多樣性,加上篇章結構上的巧妙安排,這首詩雖是說教文字,但讀來并不干枯乏味,而是具體、真切有較強的感染力。
上一篇:《帝載歌》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常武》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