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文道希
十分春已去,孤花隱葉,怊悵倚闌心。客游今倦矣。珍重韶光,還共醉花陰。長亭短堠,向從來、雨黯煙沉。人何處?匣中寶劍,掛壁作龍吟。
登臨。秦時明月,漢國山河,盡云寒雁噤。行不得、鷓鴣啼晚,苦竹穿林。尋常總道歸帆好,者歸帆、愁與潮深。蒼然暮,高山流水鳴琴。
-----沈曾植
這首詞作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四月。時文廷式(字道希)乞假南歸,作者作此詞以贈別,另外尚有《永遇樂》詞一首。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起,時文廷式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竭力主戰,屢次上折參北洋大臣李鴻章畏葸挾夷自重。據《文廷式年譜》載:“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正月,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使日本。”“三月二十八日,鴻章所議條約到京,都中多未見其約款,蓋總署事極秘密,先生則得聞于一二同志,獨先獨確,因每事必疏爭之,又昌言于眾,使共爭之。……無如中外之勢已成,劫持之術愈固。事遂不可挽矣。而主和之黨,遂集恨于先生。……而太后必欲去之之心亦愈急。”“李鴻章恨先生甚,欲中以奇禍。盛伯熙(昱)知其謀,勸先生少避。先生遂有乞假南歸之意矣。四月,乞假出都,回籍修墓。將歸,沈子培有《渡江云》、《永遇樂》二詞贈先生。”
作者和廷式,有著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又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早在光緒十一年(1885),廷式入都,即與作者訂交。作者在《文云閣墓表》中說:“余以文字言議與君契,相識廿年,……上下古今,無所不盡。”甲午七月,康有為被給事中余聯沅參劾,兩人聯同盛昱等奔走援救。清軍于遼東戰敗,北京形勢嚴峻,兩人俱主張西狩。京中開強學會,兩人俱參加。可見沈、文之間高山流水的知心交誼,并非一般。
這首詞,由于作者學問淵博,詩詞功力深厚,活用并化用了許多典實,一氣呵成,不著痕跡,格高調響,悲涼激越,表達了送別知心朋友的深厚感情。
上片寫送別。
“十分春已去,孤花隱葉,怊悵倚闌心”,寫送別情景。時間已是四月,春將盡,所以說“十分春已去”,也暗寓國事已不可挽回。花是孤的,葉是隱的,友人將去時的落寞孤獨之感借助景物的描寫烘染無遺。“客游今倦矣”,謂倦于為官。《史記·司馬相如傳》:“長卿故倦游。”《集解》:“厭游宦也。”古人將在外做官稱游宦。這句表面上看是說友人久居他鄉已厭倦于游宦,實則深寄了作者對廷式不得已而乞假南歸的隱衷的理解。“珍重韶光,還共醉花陰”,“醉花陰”,詞調名,這里活用其辭,表達期望廷式重返北京,再整旗鼓,共同奮斗的心情。“長亭短堠,向從來、雨黯煙沉”,“長亭”,古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常作為離別的處所;“堠”,古時記錄里程的土堡,五里一堠,十里二堠。韓愈《路旁堠》:“堆堆路旁堠,一雙復一只。”“雨黯煙沉”,形容黑暗。這三句寫作者對友人前途的憂慮,謂此行途中安危,頗難逆料,希望廷式多加留意。事情果然不出作者所料。據《文廷式年譜》載:“本年(1895)秋,先生入都消假。道出上海,江海關道黃幼農、上海縣知縣黃愛棠承暄宴之于靜安寺路張氏味莼園。由上海北上,于上輪船時,失去衣箱三只,內有緊要文稿。黃愛棠飭捕嚴緝未獲。此件后入李鴻章之手。因其文指陳時事,語侵鴻章,且涉宮廷。鴻章得之,密白太后。明年御史楊莘伯崇伊奏劾先生,鴻章所授意也。”“人何處?匣中寶劍,掛壁作龍吟”,“龍吟”,出王嘉《拾遺記》:“帝顓頊有曳影之劍,……未用之時,常于匣里如龍虎之吟。”后人常以匣中寶劍比喻人雖未被重用,但聲名卻遠播四海。作者在這里用它表達對廷式目前處境的理解,并寄托了殷切的期望,相信廷式總有一天會聲聞天下,大有所為的。
下片抒別情。
“登臨。秦時明月,漢國山河,盡云寒雁噤”,中二句化用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里借指當時政治形勢。對甲午戰爭到乙未議和割讓臺灣等一系列國事的感慨,總攝于登臨顧望之中。“云寒雁噤”,形容政局黑暗,志士窒息。“行不得、鷓鴣啼晚,苦竹穿林”,李時珍《本草綱目》:“鷓鴣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詩詞中因常以鷓鴣啼鳴寫行旅之情,以示勸阻,或寫不可行而不得不行之情。這里作者用此典,表達了對廷式此行的深切理解和關注。“苦竹”,竹的一種,干矮小,節長于他竹,四月生筍,味苦。李白《山鷓鴣詞》:“苦竹嶺頭秋月暉,苦竹南枝鷓鴣飛。嫁得燕山胡雁婿,欲銜我向雁門歸。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紫塞嚴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鳴驚叫淚沾衣。”作者在這里全面概括了李白《山鷓鴣詞》的內容作為一個典故,用“苦竹穿林”,既切送別時的時令,又暗喻廷式有氣骨,兼寓南歸避北方權貴迫害之意。既然此行如此無奈,所以作者接著說:“尋常總道歸帆好,者(這)歸帆、愁與潮深。”后來廷式在答詞中說:“別愁如海。”正相呼應。結尾“蒼然暮,高山流水鳴琴”,作者用了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話,表達了與廷式的真摯深厚的友誼。
沈曾植的詞,一如其詩,佛典僻典滿紙,古奧難解,如西藏曼荼羅畫那樣光怪陸離,越到晚年,這種趨向越顯著。其詞集名曰《曼陀羅寱詞》恐正源于此。但前期的詞作,還是較為清順的,如這一首,雖用典,但易于理解,是思想性與藝術性達到高水平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王鵬運《點絳唇·餞春》清代詞作鑒賞
下一篇:文廷式《蝶戀花·九十韶光如夢里》清代詞作鑒賞